2025财年日本防卫预算达到9.9万亿日元(约合667亿美元),占GDP的1.8%,并计划至2027财年提升至2%。有评论指出,日本正利用美国军事战略收缩契机,逐步扩大军事自主性。日本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凸显其加紧推动战略转型,加快构建以所谓“反击能力”为核心的战略威慑体系的意图。新版白皮书体例与往年保持一致,分为3个专题和5个篇章,总篇幅超过500页,重点规划3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在指挥体制方面,白皮书详细阐述向常设联合作战体系转型的具体措施。卷首专题“统合作战司令部与联合作战”介绍了统合作战司令部自今年3月成立以来的运行情况。该司令部负责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及太空、网络作战相关部队。在紧急事态发生时,统合作战司令部将在防卫大臣授权下,向适合的部队下达作战命令,协调多任务并行推进,实施资源再分配并掌控作战进程。目前,该司令部正在推进“中央指挥所”和“地下抗毁指挥所”的建设工作,并投入资金开发新一代联合指挥控制系统。
二是在作战概念方面,白皮书提出“跨领域作战”概念,设定远程拒止、跨域非对称作战和岛屿防御3种作战场景。
在远程拒止作战场景中,日本将重点发展“防区外防卫能力”,即打击他国境内导弹基地的能力,明确提出尽快启动美制“战斧”巡航导弹采购计划,目标是在2026年前完成500枚部署。
在跨域非对称作战场景中,日本计划依托太空、网络和电磁领域实施反击,包括组建太空作战部队、强化太空域态势感知、扩充“网络防护队”编制、升级电子战系统等。
在岛屿防御作战场景中,日本将重点发展机动部署能力和高超音速武器系统,推动高超音速滑翔弹、无人作战系统的研发部署,增加轮式装甲车、“鱼鹰”运输机等机动装备的部署,提升离岛快速增援能力。
三是在力量布局方面,白皮书持续推进西南诸岛要塞化建设。通过渲染周边军事威胁,日本将防卫重心进一步向西南方向转移,明确提出构建以九州地区为枢纽、西南诸岛为前沿的“多层阻击链”。
具体措施包括:在宫古岛、石垣岛、与那国岛部署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和03式中程地对空导弹,形成对宫古海峡的封锁能力;扩建西南离岛海空基地,在奄美大岛新建警备部队基地,在马毛岛建设日美共用军事基地,计划2030年前建成战机跑道和雷达站;扩建那霸基地军用港口,使其可停靠2艘万吨级登陆舰,并在石垣岛新建弹药库,确保支撑14天的高强度作战。
白皮书明确提出,日本军事活动的主线是构建以自主防卫为核心、以日美同盟为支柱、以与“志同道合国家”建立紧密军事伙伴网为外延的防卫能力体系。
在日美同盟方面,白皮书强调发挥联合威慑力,重申构建日美“共同反制能力”的目标。计划整合日美导弹打击体系,将日本“反击能力”与美军“打击威慑体系”相结合,形成由日本负责前沿情报搜集、美日联合锁定敌方导弹发射平台或指挥中心并实施打击的“日美共同威慑架构”。同时,主张扩大联合作战训练领域,新增太空、网络和电磁空间联合训练,推进统合作战司令部与驻日美军作战司令部的指挥系统互联互通。
在军事伙伴关系构建方面,白皮书提出推进多角度、多层次防卫合作与交流。主要举措包括:强化“四边机制”(QUAD)框架下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海洋安全合作,举行例行联合军演;在亚太地区广泛建立安全伙伴关系,向菲律宾、越南等国提供巡逻艇和雷达系统;在欧洲方向深度参与北约“东进”战略,持续参加北约网络防御演习,邀请北约成员国参与亚太安全事务。白皮书还提出进一步推进《互惠准入协定》《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防卫装备与技术转移协定》等制度性框架落地,借此在实现自卫队常态“出海”及强化日本参与全球防卫事务中寻求新的战略支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化日美同盟的同时,日本正通过装备自主和战略差异化谋求更大独立性。在武器装备领域,尽管采取对美采购和国产自主研发并行路线,但防卫省将改进型国产12式反舰导弹、国产高超音速滑翔弹(HVGP)等项目作为装备建设重点,体现其逐步摆脱对美武器依赖的战略意图。
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称,日本计划向菲律宾出口6艘阿武隈级护卫舰,这是日本首次突破主战舰艇出口限制。近年来,日本在域外大国的怂恿下,不断强化与菲律宾的防务合作,从最初的巡逻船、海警船、雷达等非杀伤性装备援助,逐步升级到情报共享、联合演训、军舰出口等高度敏感领域,暴露出两国企图构建“准安全同盟”、挑动阵营对抗的真实意图。
近年来,在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指引下,日本正以防务合作为名,逐步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和“专守防卫”原则。从非杀伤性装备援助到实战型军舰输出,从依附美日同盟到强化多边防务合作机制,再到与其他国家联合演训活动实战化与协同性不断提升,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重新定位其在区域安全格局中的角色,这种动向值得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武器装备输出呈现从边缘支援到实战绑定的渐进态势。2014年,日本出台“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开始逐步解禁武器出口。2017年,日本修订《自卫队法》,允许将自卫队的二手装备免费或低价转让给其他国家。随后,日本陆续向菲律宾、越南等国出口巡逻艇、海岸监视雷达,并以无偿援助或优惠贷款方式提供教练机、小型快艇等非杀伤性装备。2023年4月,日本设立“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加快向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输出雷达及卫星通信系统等防卫装备。2023年12月,日本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及其实施方针,允许出口导弹等具有杀伤能力的武器。2024年3月,日本再次修改这一实施方针,允许向第三国出口战斗机等装备。
日本在武器出口领域的步子越迈越大,目前正在向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推销其最上级护卫舰、P-3C反潜巡逻机、预警雷达等武器装备。日本武器装备出口采取“先非军后军、先周边后核心”的渐进方式,不断模糊“民用—军用”界限,企图削弱国际社会反对声浪,在事实上突破了“和平宪法”所设定的红线。
防务合作机制正从双边拓展至多边。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防务合作高度依赖美日安保框架,宪法第九条有关“放弃战争、放弃行使武力、不保有陆海空及其他战力”的条款成为其无法直接参与集体安全机制的制度安排。2015年通过“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后,日本逐步确立了对外防务合作的法理“正当性”,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对“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限制的新突破。
在双边层面,2022年以来,日本先后与澳大利亚、英国以及菲律宾签署《互惠准入协定》,结成“准同盟”关系,为双方部队部署、联合训练与后勤互补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日本还与美英澳等国家签署《防卫装备品和技术转移协定》,与德国等国签署《军事情报保护协定》,与美英法德等国建立了外长防长“2+2”会谈机制。
在多边层面,日本配合美国打造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美日韩军事同盟以及美日澳、美日菲等小多边机制,将自身战略布局嵌入印太安全议程之中。日本还积极充当“北约亚太化”的桥头堡。2023年,日本与北约签署“个别针对性伙伴关系计划”,该合作文件涉及网络防卫应对、太空安全保障等16个领域的合作,并明确自卫队将深度参与北约演习和联合行动,标志着日本与北约的安全合作大幅升级。从双边转向多边军事关系,表明日本已在制度层面构建起“和平宪法”之外的第二条制度轨道,架空了“专守防卫”原则。
战后长期以来,日本在“专守防卫”原则束缚下,联合演训活动主要限于与美国共同进行的本土防御与灾害救援。2015年“安保法案”通过后,自卫队在“积极和平主义”旗帜下开始大幅拓展演训对象,逐步与澳大利亚、东南亚国家、北约等开展双边或多边演习。演习内容也从人道援助、灾害救援等非战斗性课目逐步延展至两栖登陆、夺岛作战、空海对抗等实战性课目。在“护身军刀2023”演习中,日本自卫队首次在澳大利亚试射12式反舰导弹,展示进攻力量,提升协同作战水平;2025年,日本首次正式参与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派出护卫舰与美菲部队共同开展演训,内容涵盖两栖作战、情报协同与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借此提升与相关国家军队的战术协同能力。
日本渐进式突破“专守防卫”原则,背后离不开美国的默许纵容。美国将日本视为推行所谓“印太战略”的“马前卒”,不断支持日本进行军事松绑。新版安保“三文件”升级日美军事同盟关系,从原先“日守美攻”切换为“齐攻齐守”模式。日本则借美国在亚太拓展霸权之机,加速扩张军备,抓紧向“正常国家”和“军事大国”迈进。
日本军国主义曾给亚洲邻国带来深重灾难,日本非但不认真反省,反而表现出扩张武备的危险态势,不仅大幅增加防卫预算,不断放宽武器出口限制,还拼凑军事“小圈子”搞阵营对抗,甚至不时冒出修改“无核三原则”的杂音。这些行径严重违背日本“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给亚太地区和平安宁带来重大挑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