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过调整无人装备体系化发展路径,不断强化快速响应和持久对抗能力,并将重点部署区域与作战准备重心聚焦于亚太地区。其战略布局已逐渐清晰——以“低成本、高弹性、规模化”为核心原则,实现无人装备在空中、水上、水下多维部署和持续前沿存在。这一发展路径本质上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升效费比,以低成本优势抵消对手数量优势,最终达成战略威慑目标。
美军无人装备发展重心已从“高端精锐”向“高低搭配”转移,着力构建高端突破与低端饱和并重的作战力量体系。此前,美军无人装备发展一直以大中型高端平台为核心,MQ-1“捕食者”、MQ-9“死神”等察打一体无人机已形成技术代差优势,而低成本的低端无人装备仅作为辅助消耗品进行零星采购。
2022年后,受俄乌战场中自杀式无人机、小型无人蜂群战术实战效果的启发,美军将小型低成本无人装备的发展提升至战略层面。2024财年以来,相关预算显著增加,快速扩大了“弹簧刀-600”巡飞弹、“阿尔提乌斯-600”巡飞弹等低成本无人装备采购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正快速将这种转型成果应用于亚太地区。目前,美军在亚太地区部署的高端无人装备主要集中在空海领域,以MQ-9“死神”无人机、“海上猎人”无人艇、“虎鲸”“莱姆斯”潜航器为代表,担负常态化侦察打击、反潜巡逻、深海侦察等任务。这些高端无人装备作战效能突出,但存在造价高、列装周期长等问题,战时一旦损毁难以迅速补充。为突破局限性,美国制定了“高端精准打击+低端蜂群消耗”的作战模式,既可降低高价值平台战损风险,又可以规模化部署形成有效战略威慑。
当前,美国正并行推进高端无人装备升级与低端无人装备前沿规模化部署。在维持高端无人装备技术优势的同时,美军加速向亚太地区部署低成本无人装备集群。美国提出的“复制器”计划明确要求,在数年内部署数千套低成本无人平台,将单套采购成本压缩至传统装备的三成左右,并通过商业化生产线提升产能和列装速度,具备“低成本”“高弹性”“规模化”的特点。其深层逻辑是在冲突中依托这些数量可观的装备构建战略缓冲,通过快速再生产维持作战攻势,从而在对抗中掌握战术主动权与战略弹性。
今年6月以来,美陆续出台《释放美国无人机系统主导地位》行政令及配套备忘录,重点推动亚太地区空中、水上、水下多维无人协同能力的实战化验证,为无人装备的快速部署扫清政策障碍。
美军正把低成本无人系统与新作战概念相结合,并整合盟友资源,加速调整亚太地区无人作战力量布局。美国意图在未来高端战争中,形成无人系统的“全域感知—快速决策—饱和打击”能力,既能消耗对手防御资源,又能为后续军事力量集结与盟友协同作战创造窗口。
多地布设据点,强化分布式部署。有别于在中东反恐行动中采用的“单点清除”和在欧洲的重装备前沿部署模式,美国认为分布式部署更适合亚太地区。结合分布式部署和机动作战模式,美军的低成本无人系统在亚太地区展现出独特优势。
在情报监视侦察领域,通过数量优势和分布式部署,实现了对传统平台难以覆盖区域的持续感知;在打击行动中,通过隐蔽渗透和饱和攻击,有效突破高密度防御体系;在电磁频谱作战中,分布式电子侦察和协同干扰大幅提升电磁攻防能力。去年以来,美军扩建关岛反导系统,并升级帕劳、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基地,为无人装备前沿部署构建基础设施网络。
打造无人体系化作战能力。美军构想的无人体系化作战主要分为无人组网行动以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两大方向。针对亚太地区,美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于2024年公开阐述有关构想,计划以大规模无人装备构建多域阻滞线。
作为配套,2024至2025财年“复制器”计划投入约10亿美元采购低成本无人机、无人艇与潜航器等,向前沿节点批量投送。这些装备既可实现自组网,在无人蜂群内部保持通信和协调任务,担负常态化侦察、监控与威慑任务;又能与高端无人装备形成功能互补的协同网络;还能与F-35战机、核潜艇等有人装备混编,实时共享战场数据,优化任务分配。这一系列措施将提升美军作战的灵活性、联合作战响应速度及持续压制能力。
加速整合盟友无人作战资源,形成“美军主导、盟友协同”的作战网络。近期,美澳多国举行“护身军刀”演习,兵力聚焦多域作战,期间演练了无人装备与有人装备协同战术课目。美菲“肩并肩”演习中,无人装备参演比例大幅扩大,验证和提升无人系统执行情报监视侦察、电子战任务以及空海目标指引与火力协同的能力。
美国海军近期正依托“模块化攻击型水面无人舰艇”项目持续推进无人舰艇体系建设,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威慑能力并提高作战效费比,标志着该领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引发国际社会对无人作战领域军备竞赛加剧的担忧。
从具体需求来看,该项目包含3种型号,覆盖不同作战需求。“低配版”重点强调通用性和灵活性,可搭载1个12米国际标准集装箱尺寸的垂直发射系统,为集装箱供电约75千瓦,可安装拖曳阵列声呐或其他反潜载荷,具备水下目标探测跟踪能力。“标准版”聚焦高航速、大空间和有效载荷能力,标准航程约2500海里,有效载荷约25吨,可搭载2个12米国际标准集装箱尺寸的垂直发射系统,为每个集装箱供电约75千瓦,能在4级海况下保持25节的最大航速。
“高配版”则侧重远航程和超大载荷,有效载荷为“标准版”的2倍,可搭载4个12米国际标准集装箱尺寸的垂直发射系统,为每个集装箱供电约45千瓦。美海军表示,该型号若搭载Mk-70垂直发射系统,可配备16枚“战斧”巡航导弹、16枚“标准”系列导弹或64枚“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等多种攻防武器。
从美海军公布的细节及媒体报道来看,“模块化攻击型水面无人舰艇”项目并非从零起步,而是有针对性的转化了前期技术积累。该计划下的无人舰艇以集装箱模块为变量,既可搭载巡航导弹、防空导弹等执行攻防任务,也可加载侦察装备遂行情报、监视、侦察和信息战任务,还能作为支援平台为有人舰艇提供弹药补给。通过任务功能的灵活整合,其实战价值和作战效费比得到提高。
与以往遵循作战舰艇技术标准的研发模式不同,该项目明确要求兼容现行商业标准,以便在商业船厂开展建造、维修及批量生产。这一转变体现美海军“降成本、易维护”的新思路,旨在规避高昂研发费用和后续保障难题,增强项目在预算分配中的竞争力。
报道称,智能化武器和无人武器系统的发展正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尽管未来数十年航母战斗群仍是美海军核心作战力量,但随着无人舰艇技术成熟及实现量产,其在作战体系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此次美海军公布的采办计划虽看似常规,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模块化攻击型水面无人舰艇”在研发成本控制、任务多元化、维护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作战兼容性和量产可行性上受到认可。美军表示,五角大楼计划快速制造并演示可搭载集装箱模块的原型舰,确保其既能与其他水面舰艇协同作战,也能独立执行任务。一旦原型舰通过验证,该项目可能迅速进入量产列装阶段,对美海军无人作战能力生成产生重要影响。
从地区安全层面看,无人技术扩散的负面效应值得警惕。美海军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竞标方案需具备向盟友及伙伴国军售的兼容性,并符合《国际武器贸易条例》。这一要求为美国今后向盟友和伙伴国输出相关无人舰艇技术埋下伏笔,可能加剧无人作战技术扩散和军备竞赛。美军或通过前沿部署与对外军售结合的方式,强化对战略对手的无人作战威慑,相关动向恐将加剧地区局势紧张。
为维持军事霸权,美军持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无人作战力量,这一行为实际上加剧了区域安全秩序失衡,也对全球安全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美军通过全球军事资源重组与跨区域调配,将原本部署在欧洲、中东的部分军力与后勤保障力量向亚太倾斜,依托“印太战略”框架整合盟友的装备采购与基地网络,构建起以关岛、澳大利亚达尔文等基地为核心,辐射广阔海域的分布式无人作战支点。这一布局通过无人装备的广域分布,压缩对手战略纵深,以低成本策略消耗对手国防资源,确保自身军事优势。但这种高强度的军事部署易引起大国间的战略误判,导致区域安全架构进一步失衡。
美军密集部署无人装备的行为,还强化了地区国家阵营对抗,令部分国家陷入“安全困境”。为应对日益紧张的地区安全局势,东南亚多国已开始扩编无人作战力量、启动无人机防御系统建设。
大规模使用无人装备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目前,无人装备自主决策系统引发的“算法主导杀伤链”伦理争议还未解决。另外,现行规则对自杀式无人机、无人艇等装备的监管存在空白。然而,在美军错误示范效应下,地区国家被迫跟随其步伐,加速此类装备的研发与部署,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战场环境,这无疑增加了全球安全治理的难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