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太空军通过战略规划和机构改革,初步搭建起“军商融合”的太空作战体系。美国持续推动商业太空能力军事化的系列举措,正对国际太空安全秩序构成严峻挑战。
在战略规划层面,2024年,美国相继出台《太空军商业太空战略》《国防部商业太空集成战略》,将新兴技术创新、与商业航天公司建立伙伴关系等内容纳入太空作战体系。这些举措旨在整合美军、商业航天公司及盟国的太空资源,构建更具弹性和多元化的分布式太空架构,以增强综合威慑力,巩固美国在太空事务中的主导权。
在机构改革方面,美国太空军早在2023年便对职能分散的机构进行重组,将原商业服务办公室更名为“商业航天办公室”。该机构专职推动商业航天公司与军方深度合作,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将新兴航天技术转化为作战能力。该机构预算逐年递增,通过吸纳商业航天创新成果,显著提升美国太空军的监视、侦察与目标跟踪能力。
今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金穹”天基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规划,并持续披露相关细节。该规划虽然在技术可行性和资金保障上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将吸引多家商业航天公司投身太空防御系统的研发与生产。比如,美国博思艾伦公司提出“智能蜂群”方案,计划部署100颗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的小型卫星,实现对威胁目标的智能探测与机动拦截。
当前国际太空军控体系以1967年出台的《外层空间条约》为核心框架,面对太空商业活动军事化的新挑战,其约束力已显现不足。在以数据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战争中,卫星系统已成为战场通信、监视、侦察及作战评估的关键支撑。
地区冲突中,相关国家借助美国GPS卫星系统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网络,完成战场信息链路构建、目标定位及效果评估等任务。除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外,Planet公司、Viasat公司等美国商业航天公司也在美国太空军监管下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今年,Planet公司与北约签订新合同,利用广域监控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为成员国提供卫星侦察和监视服务,强化天基目标预警和海域态势感知能力。Viasat公司凭借其混合卫星通信系统(HSA),为美军构建跨星座、跨频段、跨轨道的无缝漫游通信网络,实现多装备平台间实时数据共享,显著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美国加速推进商业太空能力军事化,既是美国太空军在技术层面的转型调整,也是其针对所谓大国竞争的主动布局。
从技术层面看,可回收火箭、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太空活动成本,商业航天公司在开发低成本、高效率产品上具有显著优势。相较于美军传统军用卫星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昂的特点,商业航天公司能够以更灵活的模式满足卫星通信、全时侦察及导航定位等多样化需求。
从战略意图看,近年来美国通过组织“奥林匹克卫士”“施里弗”“坚定太空”等系列太空军事演习,实现与盟国太空利益的深度绑定,并将商业航天公司纳入演习体系,以此巩固太空霸权。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通过立法手段强化商业航天与军事领域的捆绑。比如,美国《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鼓励商业航天公司参与太空态势感知、卫星维修等军事任务,并为相关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这种“政策+市场”的双向驱动,进一步加速商业航天技术的军事转化。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构建“军商融合”太空作战体系的本质,是将商业创新动能转化为军事优势,同时将研发成本及试错风险转嫁给商业航天公司,使军方能够聚焦新技术集成应用,维持太空前沿领域的战略主导权。然而,这种以获取太空霸权为目标的做法,正严重冲击现有国际太空军控多边治理机制。如何规范商业太空军事化进程、防范太空军事化趋势,已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外层空间和平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