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主动防护系统管窥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兵器大观 > 陆战      2025-09-16 16:51:54

  坦克主动防护系统管窥

  ■王奕阳 周家伟 郭润霖  

加装“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的美国M1A2C“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加装“竞技场”-M主动防护系统的俄罗斯T-90M主战坦克。

加装“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的德国“豹”2A7A1主战坦克。

  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陆军在阿伯丁试验场接收首批M1E3“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其炮塔顶部新增的六边形雷达阵列与拦截弹发射器成为显著标志。同期,德国联邦国防军已成功完成“豹”2A8主战坦克在立陶宛的实战部署测试,更先进的“豹”2ARC 3.0原型车正在科特布斯基地进行反无人机和反坦克一体化拦截技术验证。

  在这场坦克升级浪潮中,被称为“坦克金钟罩”的主动防护系统(APS)成为主角。坦克主动防护系统是一种智能化防御系统,通过探测、识别和主动拦截来袭威胁(如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为坦克提供全面防护。

  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防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坦克主要依赖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等被动装甲系统抵御攻击,其核心防护理念是依赖装甲的物理防护性能。随着战场环境的改变和反坦克武器威力的不断增强,传统被动防御手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由于坦克防护性能与机动性能之间存在固有矛盾,单纯依赖装甲增厚的防护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战场需求。为此,科研人员转变思路,将研究重点转向主动防护系统。最早的技术实践可追溯至苏联的“鸫”式主动防护系统。

  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功研制出“鸫”式主动防护系统,并于80年代初将其装备于部分T-55AD和T-62主战坦克。该系统首次采用毫米波雷达探测与拦截弹药引爆方式,实现对来袭威胁的近距离防护,证明了“主动拦截”概念的可行性。进入21世纪,以色列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研发的“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已达到较高成熟度,能在实战中有效抵御反坦克导弹与火箭弹的多轮攻击。

  与被动装甲系统相比,主动防护系统重量通常低于2吨,约为等效复合装甲重量的1/10,可兼顾轻量化与防护效能。值得一提的是,主动防护系统与被动装甲系统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坦克的防护体系。被动装甲系统通过物理结构和材料特性提供基础防护,主动防御系统则通过实时感知威胁并采取主动拦截措施,进一步增强防护效能。这种协同防御模式不仅能有效应对传统反坦克武器的威胁,还能对抗新型攻顶导弹和高精度制导武器的攻击,大幅提升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软硬兼施“双保险”

  坦克的主动防护系统主要通过软杀伤和硬杀伤两类技术路径实现,形成相辅相成的“软硬双保险”机制。

  软杀伤技术主要通过电子干扰和欺骗手段使来袭弹药偏离目标,展现出“四两拨千斤”的防御智慧。

  俄罗斯电子集团研发的“窗帘”-1主动防护系统是光电对抗的典型代表。当系统探测到激光瞄准信号后,能在1.5秒内发射烟幕弹形成红外屏障,并释放调制红外脉冲精准干扰导弹导引头,对激光制导武器进行干扰,成功率达80%。美国Artis LLC公司研发的“铁幕”主动防护系统采用电磁压制技术,通过C波段雷达精确定位目标后,发射电磁脉冲使无人机和导弹电子元件失效,对低速巡飞弹的拦截率达75%,曾在“斯特赖克”装甲车上测试。该系统具有成本低、无破片附带损伤等优势,但因其仅对制导武器有效,无法拦截非制导火箭弹及动能穿甲弹,未成为美军主流列装选择。

  硬杀伤技术则是通过直接拦截和摧毁来袭弹药保护坦克。系统通过毫米波或相控阵雷达扫描威胁,火控计算机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弹道解算,快速筛选真实威胁并分配拦截弹实施精准拦截。

  例如,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研发的“铁拳”主动防护系统可发射特殊易燃材料拦截弹,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穿甲弹偏转,且不产生破片,以降低对伴随步兵的误伤风险。俄罗斯仪器制造局设计的“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则采用破片杀伤方式,在坦克周围1.3至3.9米处引爆破片弹,形成密集金属弹幕拦截目标,但对高速穿甲弹的拦截效果有限。

  技术博弈发展与挑战

  近年来,战场新型威胁层出不穷,巡飞弹、FPV自杀式无人机等低成本武器采用“蜂群战术”专攻坦克薄弱部位,这些目标不仅成本低廉,且难以被传统雷达捕捉。为此,多国主动防护系统的研发重点纷纷转向应对顶部攻击和无人机威胁。

  例如,俄罗斯为T-90M主战坦克加装升级的“竞技场”-M主动防护系统,宣称已具备拦截自杀式无人机能力。德国的“豹”2A7A1主战坦克和美国的部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加装“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这反映出多国对主战坦克在近程防空能力方面的短板日益重视,并在现有装甲平台上探索整合多种防护手段。

  当前,坦克的主动防护系统发展呈现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和模块化趋势。新一代系统注重将多种传感器(如脉冲多普勒雷达、光电传感器、激光告警装置)与拦截手段深度融合,通过数据融合和高速处理技术,实现对各类来袭威胁的快速探测、分类、识别和定位,并自动采取最优拦截措施。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打击盾”主动防护系统采用分布式、模块化设计,将雷达、光电传感器和拦截弹药嵌入装甲内部,实现主动防护与被动装甲的结合,既优化防护效能,又降低系统被发现的概率。

  然而,主动防护系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系统在应对高速动能弹药时的可靠性堪忧。比如以色列的“战利品”和德国“打击盾”等成熟主动防护系统,尽管它们能有效拦截反坦克导弹等聚能装药威胁,但对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等超高速目标的拦截仍存在技术瓶颈。

  其次,系统依赖的雷达和光电传感器在实战环境中面临信号易被截获的问题。敌方电子侦察设备可通过捕获主动防护系统的电磁信号,影响其探测距离和反应速度。为此,部分系统不得不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或无源传感器,导致系统效能受限。同时,在目标识别方面,现有算法在复杂战场环境下误判率较高,尤其在面对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攻击时,系统可能因难以区分真实威胁与虚假信号导致拦截失效。

  再次,平台适配性与成本效益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主动防护系统需要占用车辆重量、空间和电力资源,可能对车辆机动性和结构平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其高昂的单套成本使得大规模列装(尤其是对轻型车辆或老旧平台而言)性价比较低。

  最后,系统与车辆其他子系统(如战斗管理系统、电子战设备)的深度集成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技术复杂性增加,互操作难度加大。这些问题共同限制了主动防护系统的实战化普及与效能最大化。

  针对现有技术瓶颈,未来主动防护系统将着重提升对高速动能弹药的拦截能力,通过改进传感器精度、优化拦截算法和开发更高效的拦截弹药,进一步增强防护效能。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