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积极拓展海外合作,加大军工领域投入

韩国积极拓展海外合作,加大军工领域投入
近日,波兰WB集团与韩国韩华航空航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宣布成立合资企业,计划在波兰本土生产CGR-080制导导弹,以满足波兰武装部队对该型导弹的需求。通过此次合作,韩国可借助波兰在北约东翼防御体系中的地位,提升韩国防务产品在欧洲市场的认可度,为后续与欧洲其他国家防务合作铺路。

  韩国与波兰的合作并非偶然,其基础可追溯至2022年。当时,波兰与韩国签署防务合作框架协议,订购218套K239“天舞”多管火箭炮系统。该合同除涉及发射系统外,还包括后勤保障、弹药供应、人员培训及技术转移等,总价值约35亿美元。2023年底,首批K239“天舞”多管火箭炮系统完成交付。

     随后,波兰军方对该系统展开本土化改造,将其与波兰本土生产的“耶尔奇”8×8底盘进行整合,并集成WB集团自主研发的“托帕斯”指挥与火控系统,形成“海马”-K多管火箭炮系统。此次波兰与韩国计划联合生产的CGR-080制导导弹,未来将集成至“海马”-K多管火箭炮系统。

  根据规划,波韩双方预计在2027年启动该导弹的批量生产。波兰方面表示,新建的导弹生产设施,未来将承担导弹研发与维护任务,为波兰本国及盟友的相关装备需求提供服务。从合作的核心目标来看,波兰与韩国各有侧重。

  波兰推进此次合作,首要目标是提升本国在先进导弹系统领域的战略自主性。波兰国防部长卡梅什表示,此次合作并非单纯的工业合作,波兰旨在通过该项目获取战略技术控制权,减少对外部装备的依赖,以提升国家国防能力。

     WB集团总裁沃伊切霍夫斯基补充称,该导弹生产项目可确保波兰在弹药供应方面的主导权,且在韩国许可与出口框架下,为波兰未来开展导弹出口创造条件,推动波兰从防务装备采购方逐步向联合生产方及研发方转变。与波兰的战略诉求相对应,韩国在此次合作中也有明确目标。对其而言,这是拓展欧洲防务市场的重要举措。

韩军启动装甲车升级

  韩国国防采办计划管理局近日正式启动8×8轮式装甲车现代化改造项目。根据规划,韩国将投入476亿韩元(约合3400万美元),预计在2029年前完成全部升级工作。这一举措既契合韩国陆军提升地面作战能力的需求,也为其国防工业自主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此次升级以“提升火力效能、强化信息联通、保障乘员安全”为目标,通过武器系统、通信网络和态势感知3个领域的系统性改造,推动8×8轮式装甲车由单一作战平台向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节点式装备转型。项目由韩国国防采办计划管理局统筹协调,韩国现代罗特姆公司作为主承包商负责技术研发与落地,韩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参与作战需求论证及使用反馈,韩国国防技术质量局承担质量控制与技术监督职能。

  武器系统改造重点聚焦武器站的集成部署。该武器站支持炮手在车内对静止及移动目标实施昼夜精准打击,可降低乘员在伏击、狙击等高风险场景中的伤亡概率,适用于城市巷战、山地反恐等复杂环境。

  通信网络升级采用韩国LIG Nex1公司研发的战术多波段多功能电台。该设备具备较强抗干扰能力和多频段自适应切换功能,可与营级战斗指挥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单车战场信息向上下级单位及相邻作战单元的实时传输,为构建全域感知与协同决策的信息闭环提供技术支撑。

  态势感知能力提升依托全向监控摄像头与步兵显示屏的协同应用。高清全向监控摄像头实时捕捉装甲车周边影像并同步至车内显示屏,使乘员无需将身体暴露在车外即可掌握战场态势;车组与随车步兵通过画面共享实现信息同步,进一步强化协同作战能力。

  此次升级还特别注重各子系统的兼容性与集成度优化:远程控制武器站的火控系统可与全向监控设备联动,实现可疑目标的自动追踪;战术电台能够将武器状态、车辆故障等数据实时上传至指挥系统,为后勤保障调度及战术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升级后的8×8轮式装甲车在生存能力、打击效能及协同能力方面显著增强,对提升韩国陆军快速反应部队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还为韩国本土企业提供技术攻关的实战平台,将进一步提升其轮式装甲车的出口竞争力,为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尽管该升级项目具备技术可行性,但仍面临系统整合难度大、成本控制存在不确定性等挑战。此外,装甲车作战能力的发挥还需依托人员训练体系的同步优化,项目后续进展值得关注。

加快防空体系建设步伐

  近日,韩国首次对外公布国产L-SAM防空系统发射新型AAM导弹的相关图像。据披露,这款新型导弹将与ABM导弹配合使用,逐步替代美制“爱国者”GEM-T型导弹。L-SAM防空系统的设计目标是拦截多种空中威胁。其中,ABM导弹主要针对高空弹道导弹,新型AAM导弹则聚焦中远程防空,用于应对战斗机、巡航导弹等目标。

  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发射器可同时装载反导导弹和防空导弹,无需配备单独发射装置,可以根据不同威胁场景快速调整配置。新型AAM导弹由LIG Nex1公司研发,相较于依赖老旧雷达和制导技术的“爱国者”GEM-T型导弹,其搭载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能自主锁定目标,无需发射平台持续提供雷达照射,从而减少发射装置在导弹飞行过程中的暴露风险。

  目前,新型AAM导弹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韩国正在研发L-SAM防空系统的海军版本,以替代海军舰艇上的美制SM系列导弹。同时,下一代L-SAM防空系统也进入研发阶段,韩国国防部计划引入新型拦截技术和改进推进技术,提升应对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有分析指出,韩国加快推进防空系统建设,具有多重战略考量。

  其一,构建完整防空体系。根据韩国国防规划,L-SAM防空系统将与现有KM-SAM防空系统、C-Dome防空系统深度融合,组成覆盖高空反导、中程防空、末端拦截的多层级网络。韩国希望通过防空系统间的数据互通与协同响应,提升应对多波次、多方向饱和式攻击的能力,形成一套独立且完整的国土防空体系。

  其二,降低外国技术依赖。长期以来,韩国防空体系的核心装备采用美制系统,维护、升级等环节需依托美国技术支持,关键零部件供应受到国际形势影响。韩国推进国产L-SAM防空系统建设,意在减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增强国防体系的自主性与稳定性。

  其三,拓展国际军贸市场。L-SAM防空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适配不同国家的防空需求,多目标拦截能力则被韩国视作突破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韩国已与中东国家展开出口磋商,并将波兰、澳大利亚等防务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列为重点拓展对象。韩国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出口获取经济收益,还希望借此提升本土国防企业的口碑和影响力,从而在全球防空装备市场中占据更多份额。

  韩国对L-SAM防空系统寄予较高期待,但其实际效能仍有待检验。有分析指出,该系统在反导预警探测能力、拦截弹推进技术等方面,与部分国际先进防空系统存在差距。同时,该系统部分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支持。例如,部分雷达技术研发有欧洲企业参与,导弹发动机研发借鉴外部技术经验,这种技术依赖可能影响系统的自主性和长期维护。

  此外,L-SAM防空系统与现有防空体系的协同适配性存疑。韩国目前的防空网络中,从美国引进的“爱国者”系统、韩国国产KM-SAM防空系统及从以色列引进的C-Dome防空系统采用不同技术标准,指挥控制系统的协议接口存在差异。若要发挥一体化拦截作用,还需解决跨系统兼容问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