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搞太空军事化,威胁全球安全

美大搞太空军事化,威胁全球安全
美太空军主导的“深空先进雷达能力”项目近日取得一定进展。位于澳大利亚的雷达站点启用7部天线,借助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实现对多颗地球同步轨道在轨卫星的实时跟踪。分析人士指出,该项目实质是打造以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为核心的太空监视能力,全面部署后,美军将具备24小时不间断全球太空监视能力,引发多国关注。

e0a8454038964257ac5a94780e5ff91a

  日前,美国五角大楼宣称,已完成“金穹”导弹防御系统的设计方案,正在接受审查。此前,美国政府在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一场秘密简报会上,通过主题为“快速行动、大胆构想”的幻灯片,向3000家防务承包商详细介绍了“金穹”导弹防御系统的构想。该系统计划整合卫星、下一代拦截弹、雷达、激光武器等,构建地表至太空的四层防御体系。

     然而,此次展示暴露了该计划“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技术困境。有分析认为,特朗普“全域拦截”的宏大愿景与现实挑战形成强烈反差,折射出美国深层战略焦虑。这一计划更对太空和平发展构成严峻威胁。

  根据最新披露的细节,“金穹”系统将采用四层防御架构,各层级相互配合补充,最大程度提高防空反导能力。最上层是天基拦截层,预警卫星可对导弹进行精准识别和跟踪,通过小型卫星搭载的拦截弹可对处于上升段或飞行状态的弹道导弹进行太空层面的拦截。陆基防御体系由三层构成:中段拦截层依托远程雷达与“萨德”系统,高空防御层配置“标准-6”导弹与宙斯盾系统,末段防御层则计划部署激光武器与下一代拦截弹。

  根据披露方案,美国将在本土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部署11套地基拦截弹发射装置,并在中西部新建一处大型导弹发射基地,用于部署下一代拦截弹,与现有的“萨德”“宙斯盾”系统形成协同作战能力。这一设计延续了以色列“铁穹”系统的思路,但其规模和覆盖范围远超前者,防御能力实现明显提升。

太空军迎新名字“守护者”。图/美国太空军推特

  在技术层面,大胆构想容易,行动落实却绝非易事。一方面,洛克希德-马丁、雷神和波音等军工企业研发的子系统存在跨平台通信延迟问题,严重制约了“杀伤链”的作战效能;另一方面,“金穹”系统将通过天基拦截器拦截助推段的导弹作为关键目标,但目前美国尚未研发出既能承受重返大气层时的高温、又能精确锁定敌方导弹的载具,更遑论有效应对飞行路径难以预测、反应时间极短的高超音速武器。

  此外,特朗普政府设定的2028年全面运行目标与技术研发存在显著落差。当前,系统基本架构尚未定型,所需发射器、拦截器、地面站数量也未确定。在经费方面,虽然美国国会已通过250亿美元的首期拨款,2026财年预算也预留了453亿美元,但有分析指出,仅天基部分支出就将飙升至5000亿美元以上,远超1750亿美元的预估。

  “金穹”系统计划3年内在太空构建“坚不可摧”的盾牌。然而,无论是天基拦截器的部署,还是主动拦截的设计逻辑,都表明这一系统绝非单纯用于防御,实质是太空武器化的又一危险尝试。其“先发制人、绝对安全”的设计理念,折射出其维护单极霸权的野心,不仅可能引发误判导致太空冲突升级,更将刺激多国加快高超音速武器、分导式多弹头和反卫星武器的研制步伐,使太空重演冷战时期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国际社会关注的是,日本、加拿大等美国盟友正试图加入该计划。这种以军事同盟为纽带的安全合作,本质是构建排他性军事集团的危险尝试,将加剧大国战略互疑,破坏全球战略平衡。

太空监视核心技术取得进展

  传统雷达系统通常依赖单一大型天线进行探测,若追求更远探测距离,则难以分辨目标细节;若需要更高分辨率,则无法实现远距离观测。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通过分布式雷达架构改变了这一局面。该技术采用多部天线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一个功能远超单一天线的“虚拟超级雷达”,大幅提升监测性能。

  由于地球同步轨道目标距离地球约3.6万公里,雷达信号经远距离传输已极度微弱。为采集更多清晰信号,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采用大口径天线阵列。以澳大利亚雷达站点为例,其在直径约1千米的圆形场地均匀设置多部直径为15米的抛物面天线。这些天线并非独立运作,而是通过相位相干处理技术,使各天线接收的信号在时间与相位上高度同步,再经专用算法融合处理增强有效信号、抑制噪声,提取出较清晰的目标信号。

     这一过程相当于构建出一个孔径远超单个天线的超级天线,既降低对单一天线尺寸的限制,又可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提升系统性能。此外,由于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每个天线可生成多个独立波束,每个波束锁定一个特定目标,实现一对多跟踪。

  研发人员表示,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的重心在于分工协作。在探测过程中,部分天线专司发射雷达信号,其余负责接收回波。面对多目标跟踪任务时,系统能智能分配不同天线组分别执行监视与跟踪,再通过数据融合形成统一全面的太空态势图像。这种机制使系统可同时锁定多达数百个目标,其波束切换速度达毫秒级,兼顾广域监测与精准跟踪。

  不过,将多天线协同技术从理论转化为实际,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难题。首先是硬件部署的精度要求较高。每个天线的安装精度须控制在毫米级别,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信号相位失准。以澳大利亚站点为例,施工过程中需借助激光校准技术,确保10多部抛物面天线全部精确对准同一基准方向。

  其次是复杂的数据融合机制。多天线收集到的大量数据,需经过有效整合,才能形成统一的太空态势图。DARC项目采用“三级融合”模式,具体流程如下:在数据层,汇总各天线采集的原始回波数据,通过自适应滤波技术消除大气扰动与设备噪声等干扰;在特征层,提取监测目标的速度、轨道倾角、尺寸等关键特征,通过算法校准不同天线观测结果;在决策层,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研判目标运动趋势,最终输出跟踪结果及预警信息。这一融合机制中任何一环出现偏差——如数据不同步、特征提取错误或决策算法失效——均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输出准确性与可靠性。

  最后,实现全球多站点的精确协同面临挑战。DARC项目计划通过分布于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3个站点组成天线群,构建互补的覆盖网络。然而,要实现跨大洲站点间的高效协同,须解决高精度同步与数据融合问题。比如,信号收发过程中的时间误差、物理距离导致的数据延迟,以及不同站点间的数据格式差异,都可能影响协同观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此外,DARC项目还深陷延期困境。美国政府问责署最新报告显示,3个站点建设进度分别滞后13至26个月不等,且首座站点成本已超支约2亿美元,严重挤占后续站点的建设预算。同时,美国太空军在2026财年基础预算申请中未列入DARC项目资金,被迫转向申请从国会1500亿美元和解法案中划拨2.81亿美元作为应急款项。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项目延期超支,美国仍坚持推进此类高度军事化的太空监视系统,这种以维护太空安全为名,实则推行太空军事化的行径,无疑将加剧全球太空领域的战略猜疑与对抗,进一步加剧太空军事竞赛升级,威胁全球战略稳定。太空是全球公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美国及相关国家应摒弃冷战思维,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太空的长期、可持续开发与和平利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