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潜艇作战能力与活动范围显著提升和扩大,多国加速列装或采购配备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AIP)的新一代柴电潜艇。此类潜艇续航时间长、隐蔽性强,可有效规避传统声呐探测。与此同时,潜艇在北极深海、争议水域等敏感区域的活动频次增加,进一步加剧反潜作战的复杂性。
传统反潜作战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作战模式,高度依赖专用探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需通过人工解析声呐信号、布设探测设备并指挥行动,成本高昂,且受限于人员经验与反应速度。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正打破这一范式: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无人作战平台已具备自主识别、评估并应对水下威胁的能力,推动反潜作战向智能化、分布式转型。
海洋环境充斥大量声学和电磁信号,仅靠人工分析难以捕捉微弱异常信号。人工智能作战系统通过持续学习噪声模式,如不同类型潜艇的声纹特征、海洋生物活动规律、民用船舶航行噪声,不断优化目标识别能力。声呐回波、数据节点及人机互动记录均可作为模型训练的“素材”,推动预测精度持续提升,最终实现精准区分海洋生物、民用船舶与对手潜艇等目标。
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系统可实现多传感器融合,将声呐、雷达及卫星信号整合至统一平台,助力使用人员快速完成态势感知和战术决策。这一流程的核心支撑,是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的无人水面艇(USV)和无人潜航器(UUV)。这些装备体积小、隐蔽性强,可在目标海域持续扫描数天至数月,既能避免人员伤亡,又能作为“全天候哨兵”预测对手动向、共享情报,实现对关键海域的持续管控。
从战略层面看,掌握人工智能反潜技术的国家可部署智能化船艇网络,构建“无形水下边界”,在对手潜艇威胁航母打击群、海底电缆等高价值目标前完成探测和预警。这意味着,传统以人力为主、被动防御的反潜作战模式,正加速向先发制人、分布式部署且成本效益更优的新型形态转型。英国不仅主导发起北约反潜作战智能防御倡议、牵头构建盟军水下战场任务网络,还通过本国“卡博特”项目推进自主平台部署,意图打造覆盖北大西洋的反潜屏障。
英国最新战略防御审查报告提出,将重点强化水下安全与作战韧性,加大对海上自主作战平台的投资,以提升海军在竞争性环境中的作战能力。尽管英国在工程技术人才储备、无人艇研发领域具备基础优势,但技术革新伴随的新课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需与现有指挥架构深度融合,同步更新人员培训体系、修订作战规则,确保人机协同高效顺畅;另一方面,高风险作战场景中机器主导决策的伦理争议,如自主攻击权限、误判责任认定成为亟待探讨的议题。
此外,部分英军专家对当前沿用的认证程序表示担忧,认为烦琐的审批流程可能延缓新型无人平台列装进度。他们呼吁加快推进更明确、高效的监管改革,避免英国在全球反潜技术竞争中陷入被动。
碧海深处,一艘英国机敏级核潜艇通过鱼雷发射管,释放出长约3.8米的无人潜航器。随后,该核潜艇在潜航状态下,将这一形似微型鱼雷的装置回收入管。
近日,英国皇家海军宣布在地中海成功通过核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和回收无人潜航器,并称这项名为“斯库拉”的试验是水下作战领域的重大进展。分析人士指出,作为美英澳“奥库斯”框架下第二支柱的组成部分,此次试验所展示的无人潜航器的隐蔽部署与精准回收技术,不仅标志着水下作战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更折射出大国在深海战略领域的激烈角逐。
当前,水下作战日益呈现无人化、智能化的特点,无人潜航器发展进入快车道,如何将其整合进现有潜艇作战体系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传统无人潜航器布放方案,核潜艇必须上浮或加装特殊设备才能操作无人潜航器。这不仅需要对艇身进行改装,还容易暴露潜艇位置。
“斯库拉”试验的价值,正在于打破这一困境。通过此次试验的技术,现有核潜艇可在隐蔽的潜航状态下利用鱼雷发射管部署和回收无人潜航器,从而由单一作战平台真正化身深海之下的“母艇”。
作为“水下哨兵”的无人潜航器,得益于其模块化设计,可搭载不同传感器或有效载荷,遂行侦察、反潜、布雷、电子战等多样化任务。例如,无人潜航器可充当潜艇的耳目,构建分布式、网络化态势感知体系,在加强隐蔽性的同时,让战场对己方愈发透明。
此外,无人潜航器还可衍生出更多战法,甚至构建隐蔽通信节点,实现潜艇与指挥部互联。此次英国试验的无人潜航器便配备了侧扫声呐、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和惯性导航系统,可执行海底测绘、情报收集等任务。
“一放一收”看似简单,但考虑到水下复杂的作战环境,真正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无人潜航器不仅需要由潜艇鱼雷管发射,还需要在任务完成后精准导航至鱼雷管的狭窄入口完成回收,这对导航系统和潜艇操作提出极高要求。
近年来,受俄乌冲突影响,北大西洋、波罗的海等海域成为北约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英国提出的“大西洋堡垒”战略,要求加强水面和水下无人装备的使用。此次技术突破助力英国在水下角逐中占据一定优势,但也会刺激他国加快反制技术研发,导致水下战略平衡面临新的挑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