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带兵中的“专家盲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10-27 17:02:42

  跳出带兵中的“专家盲区”

  心理故事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请一组参与者担任“敲击者”,从《生日快乐》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中挑选一首,在桌面上敲击它的节奏。另一组参与者担任“听猜者”,根据这串敲击的节奏猜出歌名。

  实验前,敲击者预测听猜者能猜中的概率应该在50%左右,因为歌曲大家都非常熟悉,节拍也很简单。然而,实验结果却让人诧异,听猜者的正确率仅为2.5%,因为他们听到的只是一串难以辨识的嗒嗒声。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知识的诅咒”效应。

  基层案例

  陆军某旅二级上士小李:作为一名新训骨干,我担负新兵训练工作。在我看来,像匍匐前进这样的基础动作,只需要收腹、屈腿,依靠肘部和脚交替发力蹬爬即可,没有多大难度。教学过程中,我拆分步骤、反复讲解、详细示范,手把手地去纠正新兵的姿势。可一些新同志就是掌握不了,有的同手同脚、动作僵硬,有的蹬爬无力、原地不动,还有的越练越走样。看着他们吃力却不得要领的样子,我焦虑又自责,那种“怎么说都不明白”的无力感不禁让我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

  为你支招

  陆军某旅卫生连一级上士、心理骨干陈洪燕: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机关干事起草文电,自以为表述清晰,基层官兵却看不懂执行要点;干部骨干组织教育,道理深刻却难以引发战士共鸣;班长布置任务,觉得“我说得够明白了”,年轻战士还是不知所措……这种现象,就是“知识的诅咒”效应。

  “知识的诅咒”,又称“专家盲区”,是指当我们熟悉某一知识或技能后,会不自觉地假设他人也具备同样的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不对称”:掌握知识的一方,因熟练而形成思维盲区,难以回溯至不知不会的原始状态,难以体察初学者的困难与需求。这种“说不清”“讲不通”“教不会”的挫败体验,容易让人产生自责、愧疚等情绪,甚至影响正常工作训练。

  当前,部队建设加速推进,多兵种联合、人装协同、人机互促日益深化,更需要打破认知壁垒、强化知识共享。如何破除“专家盲区”,实现知识高效传递、认知同频共振?下面为战友们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借鉴。

  调整心态,正向解读,消除自我怀疑。陷入“专家盲区”后,个体大多难以自察,反复的无效沟通使得他们会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实质上,这种现象并非能力或责任心的问题,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认知偏差,理解这一心理机制本身,就有助于减轻自我批判。可以尝试进行积极正向的自我对话,“不是我的方法或表达方式存在问题,只是我们正处在认知进程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将“我不会教”转为“我需要找到我们之间共同的认知锚点”,把挫败视为改进的契机,而非进行自我否定。这样不仅能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也能逐步重建自信。

  建立反馈,增强沟通,摆脱情绪困境。陷入“专家盲区”时,容易因单向传递、回应不足而产生焦虑和内疚。对此,可以尝试建立轻松、开放的双向反馈机制,真诚主动地询问“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哪一步没明白”,鼓励对方复述关键步骤、模仿操作甚至提出不同思路。在倾听他们真实困惑的同时,不急于纠正,而是先共情再引导。这种双向沟通,不仅有助于迅速定位认知缺口,及时调整讲解策略,也能充分感受到对方积极参与、逐渐进步的过程,从而有效减轻自责情绪,提升个人成就感。

  坦诚分享,集体赋能,敞开心扉对话。陷入“专家盲区”时,往往容易自我封闭,陷入独木难支的错觉中。此时,可以主动分享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心理学研究表明,交流交谈能有效降低内心的压力负荷,并在倾听与共鸣中获得情绪释放和心理支持。可以尝试同信任的心理骨干或者战友进行沟通,主动说出“我遇到一个怎么都讲不明白的难点”。他人的经验,有时能提供全新的解释角度或演示方法,从而打破认知僵局,缓解负面情绪。

  (李卓煜、马力、袁国恒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