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志愿者接力帮烈属实现心愿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10-27 17:05:38

  冀鲁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志愿者接力帮烈属实现心愿——

  为了81年的守望

  ■罗 天 刘文洁

  秋日傍晚,夕阳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镀上金边。102岁的王希芳老人坐在家门口,静静地望着远方。

  距离王希芳的丈夫王良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已整整过去81年。尽管王希芳知道王良早已牺牲在战场,但她心里对丈夫的思念,多年来从未改变。

  1944年春天,日军铁蹄下的大名县满目疮痍。从军报国的信念,在王良心中燃烧。参军出发前,王良与刚结婚半年的妻子王希芳在村头作别,郑重许下承诺:“等胜利了,我回来盖房,咱们好好过日子。”王希芳忍着眼泪应道:“你放心走吧,不用惦记家里,有我呢!”

  此后,王希芳守在家中织布、做饭、务农,尽心照顾公婆,忙起来没日没夜。想到丈夫是为国而战,想到他温暖的承诺,再苦再累她都甘之如饴。

  抗战胜利后,王良继续随部队转战。王希芳理解丈夫的选择,继续守着家,等他归来。

  1945年冬,王良所在部队驻扎在冀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从王良托人捎来的家书中得知消息,王希芳冒着风雪走了一整天,到部队看望丈夫。“他说冷,叫我给他做双布袜子。我回家后赶紧做了一双袜子,托人给他送去,然后他就南下打仗了。”王希芳回忆。

  王希芳没想到,那次到部队探亲,竟是自己与丈夫最后一次见面。1年多后,有人带回“王良已在战斗中牺牲”的噩耗,王希芳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公婆一夜白头。

  那年,王希芳只有24岁,膝下没有子女。乡邻劝王希芳改嫁,她执意不肯,要为丈夫撑起这个家。风雨数十载,以后的每年除夕,王希芳总会在饭桌上多摆一副碗筷,喃喃地念叨几句:“今年收成好,你爱吃的烙饼管够……”

  找到丈夫的牺牲地,成为王希芳多年来的心愿。根据王良烈士证明书上的信息,他牺牲在山东“杨山集”,但亲友到山东各地寻找,始终没找到这个地方。

  2024年,大名县退役军人张金豹将老人守望丈夫的故事拍成视频发到网络上,引起当地为烈士寻亲志愿者的关注。志愿者到大名县档案馆查阅当地革命烈士英名录,找到了“王良”的名字,记载的牺牲年份是“1947年”。

  志愿者联想到1947年发生在山东的羊山战役,“羊”与“杨”一字之差——他们立即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革命烈士陵园取得联系,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终于将历史的拼图复原。

  1947年,为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羊山战役,是鲁西南战役的收尾之战,打开了部队挺进大别山的通道。战斗中,王良所在的进攻班组被敌人炮火覆盖,23岁的王良壮烈牺牲。

  为缅怀在鲁西南战役和羊山战役中牺牲的英烈,1952年,当地政府在战斗旧址建成了烈士陵园。多年来,陵园工作人员一直致力于为安葬于此的无名烈士寻找亲人。

  “我们通过查阅作战部队序列、战斗记录和烈士名录等资料,确定王良烈士当年安葬在陵园里。”羊山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9月,他们将王良的名字镌刻在陵园英烈墙上,让烈士“有名”,让英魂“归队”。

  得知丈夫的安葬地后,王希芳老人一直希望能接丈夫“回家”。老人年事已高、不便远行,今年7月,大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帮老人的几位亲属开好介绍信,联系县里的爱心车队送他们前往山东,由亲属代老人完成心愿。在羊山革命烈士陵园,王良烈士的侄子王军海捧起一抔泥土,小心地用红布包好,带回家乡。

  几天后,这抔泥土被安葬在大名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王良烈士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亲人身边。看着眼前为王良烈士奔走的人们,王希芳眼中噙着泪水,连声说着“谢谢”。

  王希芳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她说,十几年前,政府有关部门就为她修了三间瓦房。如今她每月能领到抚恤金,村干部也常去家里看望。“国家没忘记我,我是享了国家的福。”面对上门看望的人们,王希芳总是这样说。

  “王奶奶无怨无悔守护着一个小家,内心里充满对丈夫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的家国之爱情深意长,照顾好王奶奶,既是对英烈的告慰,也是我们的责任。”大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