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反觇谋划
■王 进 丁 然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谋”作为战场制胜对手的“上上策”,往往可以达成事半功倍之效。在谋略运用时,我们要善于从全局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对手视角,立足最坏情况加强反觇谋划,方能争取最好结果。
未谋胜先谋败。作战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一个没想到就可能带来千军万马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立足最坏情况谋划作战,进而争取最好结果。解放战争中,在部署济南战役时,我军着眼援敌距离较近的情况筹划,一改大部兵力攻城、少部兵力打援的常规,将参战兵力56%用于打援,从而实现了在援敌距离较远时攻克济南的最好结局。未谋胜先谋败,需要指挥员依据己方作战重心以及作战构想,综合敌情、我情、友邻、战场环境等因素,评估失败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找出完成任务的风险点;评估在遂行任务时可能导致任务完成度与预期指标相对滞后的时段,找出时间风险窗口,进而确定各作战方案的风险等级,基于最可能失败的方案,调整兵力编组、行动方向等,进而实现“败中取胜”。
未谋优先谋劣。作战优势是取得战争或作战制胜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创造作战优势,不仅要强调发挥自身优势,还要主动发现并克服自身劣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发现日本“零式”战斗机机动速度、续航能力和空战能力都优于其“野猫”战斗机。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美军创造了“萨奇剪”战术,以双机为伴、互相充当“鱼钩”与“鱼饵”,引诱“零式”战机来攻,以此弥补自身飞机速度慢、灵活性差的缺点,从而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巨大成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优势,任何作战体系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与缺陷,漏洞、缺陷越多体系越易塌陷。这就需要运用体系分析法,在找出敌方体系弱点的同时,能够审视己方体系的要害关节、漏洞缺陷,思考弥补漏洞、缺陷的方法,从而实现“补劣制优”。
未谋敌先谋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争的流动性告诉我们,对手的“招数”变化往往是围绕己方“套路”而转变的,双方存在着相反相成性。因此,要想真正“知彼”就必须先“知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手角度思考对手如何对付自己,进而才能更好地预留后手,以备应变。为此,谋划作战时,要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不仅要能够对对手做到“心知肚明”,找准“的”;还要能够对所属作战力量做到“如数家珍”,对己方作战体系知之甚详,了解己方作战体系结构运行原理,知晓核心枢纽、关键节点、饱和阈值等重要指标,备好“矢”,才能实现“明己者胜”。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