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日本媒体报道,由日本政府授权组建的“防卫能力强化咨询会议”专家小组向防卫省提交报告,建议启动新一代潜艇建造工作,并在动力系统选择上“打破传统”。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报告提及的“新型动力系统”可能包含小型核反应堆,这一动向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推动核能军事化应用的讨论。
该报告作为日本军事领域的长期战略建议,其影响力源于专家小组的特殊构成。小组成员涵盖日本前防卫大臣、防卫界和军工产业界重要人士,他们的结论对日本防卫省的长期决策具有指导意义。报告指出,潜艇是未来提升战略威慑能力的关键装备,强调日本新一代潜艇需配备垂直发射系统、搭载远程导弹,具备远距离、长时间机动和潜航能力。在动力系统方面,建议政府对包括核动力在内的新型技术开展评估研究。
事实上,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就曾考虑建造核潜艇,但因法律限制、制造成本等问题,相关计划被搁置。此次通过专家小组释放相关信息,意在试探国内外舆论的接受度。从技术层面来看,日本新一代潜艇的能力升级聚焦两个方向。

其一是动力系统革新。目前,日本主力潜艇在动力和续航方面存在局限。亲潮级采用传统柴电动力,需在水面或通气状态下燃烧柴油发电储能,水下航行依赖蓄电池,续航能力有限;苍龙级和大鲸级虽搭载AIP动力系统,通过液氧助燃柴油发电驱动电池,可将水下续航时间延长至约3周,但难以实现高速机动。相比之下,核动力潜艇优势显著,可实现数月水下续航和超过10万千米航程,具备全球巡航和长期水下作战能力。
其二是打击系统升级。日本现役潜艇发射导弹、鱼雷主要依赖鱼雷发射管,存在发射密度低、战术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若配备垂直发射系统,潜艇的发射密度和弹药适配性将显著提升,进而具备远程打击能力。
日本媒体称,该国在核潜艇相关领域拥有一定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在核能领域,日本通过民用核反应堆回收和海外采购,已储备47吨分离钚。在船舶制造领域,日本具备建造千吨级潜艇的能力。在武器系统领域,日本正推进射程1000千米的12式反舰导弹潜射版本和垂直发射系统研发。
不过,日本发展核潜艇仍面临法律和舆论等方面的制约。日本《原子能基本法》明确规定核能仅限和平用途,战后确立的“禁止核能军事化”政策框架,对日本政府决策方向和公众认知影响较大。即便专家小组呼吁打破惯例,相关政策的实质性调整短期内也难以实现。

近日,日本在海上自卫队试验舰“飞鸟”号上完成舰载电磁轨道炮(简称电磁炮)的海上实弹测试,并罕见公开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实况影像。日本媒体称,这是未来部署这种以极高速度发射炮弹的新一代武器的关键一步。不过,有分析称,电磁炮在电源能耗、装备整合等方面仍面临挑战,距离实战部署尚有较大距离。
日本电磁炮的研发始于2016年,日本防卫省以10亿日元(约合671.4万美元)启动该项目,随后在陆基设施中开展多次试射。2022年,研发重点转向“舰载实用化”,预算增至65亿日元,目标为开发可集成至战舰的实战型电磁炮。2023年,日本舰载电磁炮首次进行海上无目标发射。2024年,相关预算进一步增至236亿日元。
今年4月,日本海上自卫队“飞鸟”号试验舰的飞行甲板上,首次出现可搭载电磁炮的炮塔结构,随后更多相关画面陆续曝光。6月至7月,在八丈岛东南海域的射击区,日本完成多轮舰载电磁炮远程发射测试,更多测试细节将在11月召开的防卫技术研讨会上公布。

日本电磁炮研发路径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呈现体系化布局特征。日本将电磁炮与高功率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并列为三大尖端装备,分别对应动能拦截、定向能摧毁和电子干扰功能,旨在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功能互补”的防空体系。目前,日本已研发出车载型50千瓦激光武器,微波武器进入实验室验证阶段。电磁炮未来拟用于拦截高速空中与海上目标,并承担远程精确打击任务。
为加快电磁炮研究,日本防卫省不仅参考美国海军相关研究,还与法国签署合作研发电磁炮的协定。日本聚焦电磁炮的“舰载实用化”,反映出其发展远洋作战能力的战略意图,或将推动其防卫战略由“专守防卫”向“先制攻击”加速转型。
有分析指出,此次测试虽展示了日本在新型防空武器领域的技术进展,但也暴露出电磁炮列装仍面临电源体积庞大、炮管寿命不足等问题。此外,日本要实现舰载电磁炮与“宙斯盾”舰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有效协同,还需对现有系统进行针对性升级,甚至可能涉及舰体结构改造,技术集成复杂度高,未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日本计划于2026财年整合陆上自卫队现有精锐作战力量,组建新的特种作战旅。有分析认为,这一新增旅级部队将成为日本防卫战略“外向转型”的重要支撑,给地区安全稳定带来复杂影响。
新建特种作战旅,旨在实现功能整合与力量精准配置。从部队构成来看,该旅是对陆上自卫队下属两支特种作战单位的一体化整合。他强调,整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构建统一指挥架构打破原有协同壁垒,实现“1+1>2”的作战效能。
其中一支为约400人的“特殊作战群”,主要担负境内外非常规作战与反恐任务,具备空降、山地及城市巷战能力,驻地位于千叶县船桥市习志野营区;另一支为约800人的“中央快反团”,主要负责海外撤侨及低强度紧急部署任务,驻地设在栃木县宇都宫营区。在陆上自卫队设立“陆上总队”之前,这两支部队曾共同隶属于“中央快反集团”。

日本新的特种作战旅长官级别拟定为“陆将补”(相当于陆军少将),这一高级别配置体现了自卫队对该部队的重视。据日媒报道,该旅编制约1200人,既可确保核心作战力量充足,又能下辖足够运营协调和支援保障人员。该旅部署地点定为习志野营区,旨在兼顾作战需求,同时利用“特殊作战群”原有基础设施与训练资源,降低整合后的磨合成本。同时,习志野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部队快速辐射周边区域,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新的特种作战旅“可根据事态性质与发展,灵活调配力量”。具体而言,如面对“单一事态”,“特殊作战群”与“中央快反团”可紧密协同,形成“专业作战+快速支援”的响应模式;若面对多种情况同时发生的“复合事态”,整合后的部队能够打破编制限制,快速拆分和重组作战单元,实现精准应对,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当导致反应滞后。
有评论人士称,日本新建特种作战旅的背后,是日本防卫战略的深层次调整,其核心目标可概括为提升反应灵活性与强化整体威慑能力。日本试图通过该旅的组建,增强西南离岛及本土沿海区域的军事能力,并与常规部队形成联动,将对地区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