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冬,宁夏青铜峡的寒风裹着沙粒,打在刚走下军列的段元龙脸上。
这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湖北竹山青年,裤脚上还沾着家乡的泥土,眼前不是想象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上风光——营区旁的水泥厂烟囱正喷吐着灰雾,天空被蒙上一层土黄色,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粉尘。
“这就是我要待的地方?”段元龙攥紧了背包带。入伍前,他无数次对着地图想象宁夏:蓝天白云下,贺兰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训练时,汗水混着灰尘在脸上冲出沟壑,嘴里、鼻孔里全是沙粒;晾在室外的衣服,半天就落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寒风刺骨,新兵们手上、耳朵上到处都是冻疮……
最煎熬的是夜晚,水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和窗外呼啸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让段元龙常常想起家乡的绿水青山,辗转难眠。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有点怀疑当初的选择。“有好几次,我躲在被子里偷偷想家,甚至动过‘打退堂鼓’的念头。”段元龙坦言。
指导员看出了他的心病,一天晚饭后,他带段元龙到营区后面的山坡上。
“你看”,指导员指着营区旁边的一片小树林,“那片防护林,是老班长们一锹一锹种起来的;那边的水渠,是前辈们顶着烈日挖通的。”看着那些挺拔的白杨和那条弯曲的水渠,段元龙眼中闪着泪花。
真正触动他的,是老兵们的日常。班长杜善龙每次训练前,都会仔细擦掉器械上的灰尘,说“器材要爱护,就像爱护自己的枪”;炊事员老李每天天不亮就去挑水,回来时军帽上落着沙,却笑着说“这点沙不算啥,能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就值。”
“驻地可以有灰尘,但心里不能蒙尘。”指导员的话在段元龙耳边回响。他开始学着与环境“和解”。训练间隙,他跟着老兵去给防护林浇水;休息时,主动帮炊事班挑水;晚上,在台灯下学理论……
身形瘦小的他军事素质却很好,很快就当上了副班长兼思想骨干,带着素质弱的战友一起训练。一次训练结束后,战友看着他满是沙土的肩膀说“谢谢你!”他突然明白了:军营的意义,从来不是寻找诗和远方,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扛起责任。就这样,渐渐地,段元龙在黄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
如今,当年青涩的新兵已成为桃李满天下的教员。水泥厂早已搬迁,昔日的营区周围种上了成片的防护林,风沙小了很多,但那段与泥沙为伴的日子,成了段元龙最珍贵的记忆。
段元龙也常常给新兵讲起自己的故事:“蓝天白云是风景,黄沙漫天是考验。军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
作者:雷铁飞、柳博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