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国家在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上形成“嵌入融合”与“独立成军”两种路径选择——前者追求短期专项突破,后者侧重长期体系融合。两种路径的协同联动,是无人作战力量建设的必经阶段,随着技术突破及战略需求调整,未来“独立成军”模式的适用范围有望逐步扩大,而“嵌入融合”模式作为技术过渡期的稳妥选择,仍将是多数国家的主导路径。
美国在其“联合全域指挥控制”架构中明确,将无人系统作为链接各域的关键节点,强调在体系对抗中实现无人作战的全域感知、多域打击和跨域协同。俄罗斯则将“独立成军”作为短期重点,计划于年内完成无人系统部队组建,希望通过独立编制解决力量分散、协同低效的问题。日本规划发展智能赋能下的多机协同指挥战术应用;以色列则于今年年初设立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管理局,统筹推动智能技术与无人系统的融合应用。
“独立成军”路径以高度专业的集中指挥为核心。例如,乌克兰于去年5月成立无人系统部队,以既有无人机连/营为骨干,辅以各旅连级无人机分队,实现无人力量的集中调配。波兰今年年初成立无人机部队后,在采购国外装备的同时推进国产无人系统研发,为部队能力生成积累技术经验。
“嵌入融合”路径注重无人系统与传统部队深度结合。法国提出的“泰坦”计划,拟打造人机协同、无人系统全面嵌入传统地面部队结构的远征部队。此外,模块化任务编组作为两种路径的中间形态,以任务驱动灵活编组为核心展开试验运用,例如北约在演习中临时组建实验性无人机/艇混合队,与航母打击群实施协同作战。

随着无人作战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战略权重的跃升,其角色已超越辅助支援,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一环。多国通过实战演训等方式实现装备、编制、战术的动态调整,提升无人作战体系效能。
演训验证推动技术路线迭代。演训是验证技术路线、暴露体系短板的重要环节。今年美军“会聚工程—拱顶石5”演习中,无人集群协同作战暴露出“指挥控制网络响应速度不足、数据延迟”等问题,美军随即引入人工智能推动解决。日本自卫队“富士综合火力演习2024”无人机实弹协同中,“数据链协议不兼容”等问题推动其启动“通信标准统一与互操作性提升”项目。从发现短板到推动升级,联合演训让无人作战从“理论可行”向“实战可用”稳步演进。
实战检验倒逼编制战术调整。俄乌战场上,乌军无人机初期因为数据链协同缺失出现重复打击问题,2024年开始采取“无人机连/营—传统旅”的嵌入模式,缩短杀伤链、减少冗余打击,印证了嵌入模式的战术价值;俄军则以“无人平台梯次配置”破解防空压制难题,先使用巡飞弹消耗敌方战力,再使用无人战车突入,该战术经实战验证后快速推广。无人作战手段在冲突中暴露的缺陷,倒逼编制结构优化;而调整后的战场效能,又反向验证新战术的适配性,形成“问题发现—方案调整—实战验证”的升级闭环。
同其他军事变革类似,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路径选择,需在多重变量的动态平衡中寻找最优解。无论是“独立成军”还是“嵌入融合”模式,目前都面临诸多瓶颈。
在技术层面,“独立成军”模式需以无人系统的高自主度为前提,要求装备具备复杂环境感知、多目标动态分配、跨域协同通信等能力。若技术成熟度不足,实际效能可能与预期存在显著落差。如俄罗斯无人战车在实战中暴露“通信抗干扰能力不足、远程操控延迟”等问题,严重影响执行效率。在此情况下,“嵌入融合”模式仍是降低决策风险的更优选择。
在成本方面,“嵌入融合”模式虽可依托现有体系降低建设成本,但传统部队的编制惯性可能给融合带来阻力。美军部分无人项目就曾因“可靠性审查、战术条令适配”问题,导致节点出现延期;土耳其虽将TB-2无人机的实战经验转化为编制规范,却曾因供应链波动出现装备交付延迟。“独立成军”模式需要大规模列装无人系统,对资金投入要求高,部分国家因经济压力不得不压缩规模,转向建设“小而精”的无人作战独立单元。

在人才方面,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要求官兵既能够操作无人作战平台,又能完成战场态势判断、作战任务规划等工作。9月初,韩国成立“轻型无人机与反无人机专责部队”,并宣布大规模培训无人机操作员计划。当前,在“嵌入融合”模式下,部分国家的无人作战人才培养更偏重于装备操作;而“独立成军”模式所需的人才,需经过系统化培训,并经过实战演训才能形成真正作战能力。从现状看,各国在无人作战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短板。
总体而言,“嵌入融合”模式依托传统体系降低技术风险,“独立成军”模式通过编制创新释放规模潜力,两种模式并非替代关系,而是适配不同层级、场景的互补形态。未来,各国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发展或将呈现两种模式双轨并行的趋势,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发展成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