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扩充军力,重金打造“太空盾牌”

德国扩充军力,重金打造“太空盾牌”
德国国防部近日宣布,将投入350亿欧元启动太空安全项目“太空盾牌”,旨在全面提升德国太空防御能力。该项目作为德国军备升级框架下的重要举措,与欧盟未来防务路线图的规划高度契合,或将重塑德国在欧洲军备格局中的地位。

下载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在介绍项目构想时表示,当前太空安全环境日趋严峻,已对德国国家利益构成新的挑战。他提及近期德国在轨军事通信卫星遭尾随接近、租用的通信卫星遭黑客攻击导致风力发电机组大范围停摆等事件,强调推进“太空盾牌”项目的必要性。

  根据规划,“太空盾牌”项目拟于2030年前分3个阶段建成“技术自主、具有韧性”的多层次卫星网络,具备资源统一管理、抗干扰、太空态势监控、多星协同和自主投射5项功能。

  第一阶段聚焦架构重塑和资源整合,德国国防部计划于2026年组建卫星作战指挥中心,引入商业航天资源、突破小型卫星快速发射技术,推动侦察、通信、导航等系列卫星规模化入轨。目前,德国卫星发射主要依赖美国商业运载火箭公司及欧洲“阿丽亚娜6”火箭项目,前者存在成本上涨和“断供”风险,后者发射效率低下导致“排队”周期过长,制约了德国太空资产的快速部署。

  第二阶段着力提升卫星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和运维水平,包括部署新型卫星星座、采用高加密通信链路、构建多重冗余机制,并开发人工智能自主防御系统。该阶段可能借鉴“星链”模式,通过增强抗损毁和抗干扰能力、引入可重复快速发射技术实现卫星损毁后的快速补网,同时为卫星系统加装人工智能模块,以实现对轨道威胁的智能感知和规避。

  第三阶段将重点关注卫星防御能力建设,激光武器、在轨快速机动及“拦截臂”等前沿技术已被纳入预研清单。相关目标完成后,德国将初步具备太空作战能力。

  该项目作为德国近期防务预算的重点投入对象,已吸引空客、OHB等公司启动合作谈判,赫尔辛等新兴人工智能防务企业寻求参与。不过,德国反战组织认为,该项目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且风险高,可能挤占民生资源,还将导致太空垃圾激增等负面效应。

谋求联合项目主导权

89920f93-f29b-411a-805a-89aaf98553c0

  针对外界对项目投入及风险的质疑,德国太空司令部司令迈克尔·特劳特回应称,太空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欧洲在该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德国有责任牵头补齐“太空防御短板”。据悉,项目预算中40%将用于实施“欧盟联合项目”,德国计划与法国联合研发反卫星技术,并与波兰、西班牙等国共建“中欧太空监测网络”。

  事实上,德国早在2022年便牵头发起“欧洲天空之盾倡议”,推动欧洲防空体系一体化建设,目前已吸引21个欧盟成员国参与。此次“太空盾牌”项目若如期推进,将进一步巩固德国在地区空天一体化作战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与欧盟《防务备战路线图2030》同期发布,两者任务周期均设定在2030年前,且该项目与路线图提出的“太空防御盾牌”行动内容高度契合,为德国在欧盟“欧洲再武装”进程中争取领导地位创造契机。

  皮斯托里乌斯表示,“太空盾牌”项目将提升德国在北约军事行动中的情报获取、通信保障及指挥控制能力,增强其在“波罗的海行动”中的作战效能。外媒普遍认为,当前德国尚不具备自主卫星发射及卫星导弹预警能力,初期仍需依赖美国技术突破瓶颈。该项目“欧盟与北约双向布局”的策略,与默茨政府的施政路径一致,旨在提升德国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北约太空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法国长期占据欧盟航天产业核心地位,两国对德国的合作倡议均持审慎态度。法国太空司令部司令樊尚·舒索则表示,德国的相关设想过于“一厢情愿”。

带不来真正的安全

  报道称,除德国外,英国在最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国防工业战略》中提出强化太空战场部署能力;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盟友合作机制下加速推进太空军备建设;美国则持续强化太空军备布局,推动太空能力向其他作战领域赋能。

  有欧洲媒体评论称,当前多国竞相发展太空军事能力,并将进攻性太空武器作为主要投资方向,这一趋势正将太空这一“人类最后疆域”推向“星球大战”式对抗的边缘。欧洲议会部分议员也认为,德国推动的太空军事项目可能违反《外层空间条约》中“和平利用太空”的核心原则,呼吁欧盟建立统一的太空军备管控机制,避免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

  近期媒体披露的一份德国军方备忘录显示,未来10年内,德国现役军人数量将接近翻倍。当下,德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再武装”,决心打造所谓“欧洲最强常规军队”。分析人士指出,德国扩充常规军力固然有应对俄乌冲突的考虑,但作为二战战败国,其相关动向必然引起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猜疑和警惕,导致欧洲安全格局更趋复杂紧张。

  德国扩军与北约新的军力建设规划紧密相关。为应对与俄罗斯及其他对手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冲突,北约计划将其成员国应当提供的作战旅总数从当前的约80个增加至120个以上,其中要求德国增加7个旅,约4万人。作为欧洲传统强国,德国一直希望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今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第一阶段扩军计划,预计在2030年前后,把现役军人数量从18万扩充至26万。

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图|新华社

  德国扩军意在推动所谓“欧洲安全支柱”建设,主动参与重塑欧洲安全格局。目前,美国对欧洲的安全保障从“义务承诺”转向“买卖交易”,许多欧洲国家不得不承认美国逐步从欧洲“抽身”的新现实。随着美欧裂痕加深,欧洲“战略自主”意识普遍觉醒,这也成为德国加速建设常规军力的催化剂。为顺应不断高涨的防务自主呼声,德国默茨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从放宽财政约束以增加军费开支,到推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安全决策机制,再到在大规模武器装备采购计划中将合同主要授予欧洲企业,德国欲在军力扩张中逐步推进防务自主。

  分析人士表示,二战后的德国长期奉行“和平主义”和“军事克制”,当前德国的扩军计划面临兵员招募、财政投入、武器依赖等多重困境。人口结构已然成为兵源补充的重大障碍,德军或将面临“装备等人”的尴尬局面。为充实军队员额,德国联邦政府通过新《兵役法》草案,寻求恢复义务兵役制。然而,近期一项舆论调查显示,德国国内18岁至29岁的适龄群体普遍反对且排斥服役。

     同时,重整军备难免引发产业结构失衡和社会福利削减,这将令低迷的德国经济雪上加霜,进而影响政局稳定,制约防务政策延续以及军费的持续投入。此外,德国军工在信息化、智能化等尖端武器系统研发方面技术积累仍显不足,产能水平也有待提升,德国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减轻对美国武器的依赖。

  由于历史原因,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德国的扩军动向。德国一方面决心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另一方面也在应对外部威胁与消化历史包袱之间谨慎寻找平衡。需要指出的是,军力扩张和阵营对抗带不来安全,积极建立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才能换来欧洲真正的战略自主与长治久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