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经受住了考验!神二十乘组平安归来

中国航天经受住了考验!神二十乘组平安归来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通过“换乘”载人飞船的方式从天外平安归来。指令长陈冬出舱后神情振奋地说:“人类探索太空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这次任务是一次锻炼,更是一次考验,很自豪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中国航天经受住了考验。”

返回舱成功着陆。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25年11月14日14时4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现场确认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身体状态良好。

航天

神舟二十号乘组3名航天员安全出舱。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17时21分,3名航天员由工作人员护送全部出舱。“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回家,很踏实!”指令长陈冬出舱后神情振奋,“人类探索太空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这次任务是一次锻炼,更是一次考验,很自豪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中国航天经受住了考验。”

  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平安抵达北京。

中国航天员首次“换乘”飞船安全返回

神舟二十号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11月5日,一则关于神舟二十号的消息让国人揪心:“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评论区网友纷纷留言:“无论时间早晚,只盼平安回来!”“等英雄回家,吃上一口热饭。”“中国航天员定能平安凯旋。”

  在拍照判读、设计复核、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经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首次通过“换乘”载人飞船的方式,搭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采用3圈快速返回方案,于16时40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时间达到204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时长纪录。其间,他们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和多次货物进出舱任务,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总时长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也是目前执行空间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陈中瑞、王杰的首飞之旅圆满完成。至此,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之旅顺利结束!

航天挑战:环绕地球的“碎片星云”

中国航天经受住了考验1063

低地球轨道太空垃圾分布示意图。资料图片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近些年,由于全球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近地轨道上航天器不断增加的同时,太空垃圾也随之增多,影响航天事业的安全与发展。

  提起太空垃圾,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废弃卫星的残骸。但事实上,太空垃圾的构成远比想象中复杂:从重约9吨的废弃火箭发动机,到指甲盖大小的金属屑,甚至卫星表面脱落的黄色防锈漆斑点,都是环绕地球“碎片星云”的组成部分。

  2009年2月11日,美国“铱星33”通信卫星与已经报废多年的俄罗斯“宇宙2251”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发生碰撞,酿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卫星与卫星相撞的重大事故。这次碰撞产生了2300多块可追踪碎片和数万块微小残骸,犹如被击碎的镜面,在太空中不断扩散,进一步增大了围绕地球的“碎片星云”的体量。

  这些碎片并非静止不动。在距离地面2000公里以下的近地轨道,它们正以第一宇宙速度飞驰——在这样的相对速度下,直径10厘米的碎片的冲击力就相当于7公斤TNT炸药爆炸产生的威力,即便是一粒直径仅有0.5厘米的铝屑,在轨道速度推动下,动能与地面上一颗刚出膛的子弹相当。

  科学家根据尺寸将这些太空垃圾分为3个等级: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大碎片”容易被雷达追踪,但破坏力巨大,足以将一颗价值数亿美元的卫星一击致碎;直径1到10厘米的“危险碎片”是太空中的“隐形杀手”,它们难以被监测,却能轻易击穿航天器的外壳;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碎片”看似微不足道,但其高速飞行带来的冲击力同样不容小觑。

  根据欧空局数据,截至2024年,太空中直径大于1厘米的碎片已经超过100万个。太空垃圾的密度分布并不均匀,风险最高的区域集中在低地球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其中,低地球轨道是太空垃圾最密集的区域。据预测,到2050年,仅低地球轨道区域,直径10厘米以上的碎片数量就会超过5万个,到2100年将达到10万个,卫星碰撞几率将增加6倍。其密度之高,甚至迫使国际空间站平均每月要调整一次轨道,以避免碰撞风险。

中国航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中国航天经受住了考验1924

地面有一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一艘神舟飞船处于待命的状态。图源:央视网

  人类载人航天活动始终充满风险与挑战,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永远是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最为关切的重中之重。2024年,美国两位宇航员因飞船故障被迫滞留国际空间站,迟迟无法返航一度引发全球关注。最终,他们在苦苦等待9个月后于今年三月返回地球,原本8天的航天行程延期为287天。

  这一次,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出现细微裂纹,中国航天员何时能返回地球也成了一众瞩目的焦点。面对风险和挑战,中国航天仅用九天时间就交出了圆满答卷!从按下“暂停键”到返回任务重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措施,各系统迅速反应、团结协作、扎实应对,最终决定先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后续再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

  据了解,任何一个乘组在天宫空间站进行半年驻留的时候,地面都保证有一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一艘神舟飞船处于待命的状态。除了采用“一主一备”的模式之外,神舟飞船还能够自动识别和处置故障,具有自主应急返回的能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始终把确保航天员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载人航天工程全面推行从单机产品生产到发射场总装测试的全流程质量确认制,常态化开展各项复核复查,确保不带问题上天。针对空间碎片撞击空间站可能造成泄漏等威胁,载人航天工程不断优化应急处置方案,与空间站运行初期相比,航天员可用于应急处置的时间提高了5倍,空间站与航天员的安全性都大幅提升。


>>>综合整理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央视网、央视新闻、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我们的太空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