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苏等军事大国就开始研发针对卫星、导弹的激光武器,但受多重因素制约,整体发展进度较慢。近年来,随着大规模、低成本、多型号无人机在作战中的广泛使用,不少国家加大力度研发功率在100千瓦以内、专门用于反制无人机的战术级激光武器。
美国是较早推进激光武器反无人机应用的国家之一。2014年,美国海军在“庞塞”号两栖运输舰上装备激光武器,测试拦截无人机效果。此后,美国推出“固态激光器技术成熟化”等项目,并多次进行相关技术的舰上测试。美国陆军从2019年开始,在“斯特赖克”A1装甲车上试验用于野战防空的激光武器。2024年9月的测试中,该车搭载的26千瓦激光武器击毁14架无人机。今年6月的测试中,该车搭载的50千瓦激光武器击毁8千米外的1架无人机。
俄罗斯在2018年首次公开主要用于反卫星的“佩列斯维特”激光武器。为应对无人机威胁,俄罗斯针对性推进反无人机激光武器研发。今年6月,俄罗斯国防部称,已有8种不同功率的反无人机激光武器通过测试,其中部分型号已列装。此外,俄罗斯国防部还公布一款反无人机激光步枪,用于步兵打击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射程0.5千米。

英国近年来也加快激光武器在反无人机领域的应用。舰载激光武器方面,英国国防部推出“龙火”激光武器,计划于2027年在45型驱逐舰上装备50千瓦激光武器。据称,该系统已完成超过300次测试,且在近期的测试中击落超过30架无人机。地面激光武器领域,英国陆军主导的地面激光定向能武器项目,以本土“猎狼犬”装甲车为搭载平台,集成美国雷神公司高能激光系统,于2024年底完成15千瓦激光武器测试,击落超过10架四轴旋翼无人机。
此外,多个国家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反无人机激光武器形成作战能力。韩国自主研发的Block-Ⅰ型“天光”20千瓦反无人机激光武器已列装部队。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50千瓦激光武器,完成在15秒内连续击落5架无人机的测试。印度自主设计研发的30千瓦Mk-Ⅱ(A)型激光武器,完成全面作战能力测试。

与防空导弹、高炮等防空装备相比,激光武器在反无人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其一,使用成本低。传统防空武器普遍存在成本偏高问题。以美军为例,舰载防空领域,“标准”-2防空导弹单价约210万美元,承担末端拦截的“密集阵”近防炮,单次拦截成本约1万美元。地面防空领域,AIM-9中近程防空导弹单价约50万美元,“毒刺”单兵防空导弹单价40多万美元。相比之下,激光武器的成本优势显著。这类武器每次拦截仅消耗电能,按当前常用的50千瓦发射功率计算,单次发射成本不足10美元。
其二,打击精度高。激光束以30万千米/秒的速度射向目标,是高射炮弹速度的30万倍,是防空导弹速度的10万倍。这使激光武器几乎无需准备时间,便可将能量聚焦在目标无人机上,拦截过程中无人机难以躲避。从试验数据来看,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激光武器,对起飞重量小于150千克的微小型无人机的拦截率普遍超过90%。
其三,作战部署灵活。多国在研发反无人机激光武器时,注重集成模块化平台以实现快速部署。英国“龙火”项目研发初期为舰载版本,在试验成熟后将向车载、机载版本拓展。美国雷神公司的高能激光系统可在普通皮卡、装甲车等不同平台“即插即用”,且能与美军现行指挥控制系统、雷达侦测系统连接。意大利牵头的欧盟“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下的激光武器系统,在研发中追求互通协作性,既可独立部署,也能整合到欧盟共同构建的综合防空体系中。

多国持续推进反无人机激光武器研发,但从实际应用及试验结果来看,激光武器在反无人机作战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作战环境适配问题。技术专家表示,激光武器需在空气洁净、能见度高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在雨雪雾等特殊天气,或沙尘、雾霾、浓烟环境下,激光束会出现散射等情况,影响拦截的稳定性与精度。例如,雾霾天气中激光束散射严重,射程会减少30%。
其次是作战连续性问题。理论上,激光武器在电力充足时可持续拦截目标,但实战中,1台30千瓦的激光武器击毁1架无人机需持续照射约15秒。激光武器持续发射时产生的废热,若不及时处理会熔化普通金属部件。因此,即便采用最新型复合材料冷却系统,激光武器连续作战时间也不超过120秒,目前多数国家的装备平台仅能持续作战30秒。

再次是维护成本问题。有研究报告显示,激光武器单次发射成本虽低,但维护保养要求高、花费多。一方面,维护时需搭建专门封闭空间,防止复杂内部结构受污染;另一方面,电力更换、冷却系统维护等需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辅助设备。美军在中东地区测试的一款激光武器系统,测试初期出现问题后,需返回厂家维护。报告认为,从全寿命周期来看,激光武器的成本不低。
此外,激光武器还需解决射程较短、应对无人机升级反制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多国尝试将激光武器与其他防空系统融合部署,提升整体作战效果。例如,美国陆军“斯特赖克”A1装甲车除搭载激光武器外,还搭载30毫米机关炮、激光制导火箭弹,在车载RPS-92下一代多任务半球雷达引导下,可同时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拦截。
另一方面,多国不断探索升级激光武器的方法,提升其对未来战场的适应能力。例如,澳大利亚探索激光武器小型化技术,将其体积压缩至手提箱大小,提升部署便捷性;还有国家尝试采用新型晶体材料、搭建新型散热结构等,以提升作战能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