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接连举行网络战演习,规模创新高

北约接连举行网络战演习,规模创新高
11月上旬,北约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接连举行两场大规模网络战演习,分别是“十字剑2025”和“网络联盟2025”。这是北约首次将两大核心网络战演习安排在同一时期进行,意图检验“混合战争”背景下,联盟在网络空间调动兵力、技术反制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图|新华社

  据悉,两场演习均由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主导,参与人数创历年新高。

  11月4日,“十字剑2025”演习率先启动。北约28个成员国及12个伙伴国派出240名专业人员参演,重点演练网络攻击的实战战术。演习设两个指挥中心,一个由爱沙尼亚网络司令部牵头,一个由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负责。双方分别扮演攻击方和防御方,模拟“全球网络攻击”场景,旨在提升指挥层和技术人员的攻防水平。

  11月7日,“网络联盟2025”演习展开。这场演习以网络防御和反击为重点,北约28个成员国共派出3000余人参与,采用红蓝对抗模式。

  红方是攻击方,由美、英两国人员组成的“网络战术分队”担任。他们配备专用系统,能够模拟10万台设备同时发起网络攻击的流量规模。这是北约首次在网络战演习中设置此类攻击部队。

  蓝方是防御方,即联盟网络战任务部队。队伍专业配比经过优化:网络操作员占42%,情报分析师占28%,基础设施维护人员和指挥协调人员各占15%。

  红蓝双方围绕4类场景展开对抗,分别是关键设施网络防御、供应链安全防护、威胁快速响应和跨域协同作战。多项新技术在演练中投入使用。演习设置23项评分指标,其中“追踪攻击源头并反击”和“多领域协同效率”权重最高。

  在重点课目关键设施网络防御中,红方用“混合流量攻击”战术,先耗尽目标网络带宽,再瘫痪其服务器。蓝方则用“流量清洗设备”过滤异常数据,同时启动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和防火墙限制访问。据称,这套人工智能系统已学习10万余种攻击模式,识别准确率达98.7%。

  供应链安全防护演练中,红方篡改一款开源软件的代码,试图控制模拟的“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系统”。蓝方通过“软件物料清单”技术,迅速定位恶意代码,启动“代码签名验证”机制,阻断并清除威胁。

  威胁快速响应课目主要检验量子加密技术支持下的指挥效率。从发现威胁报警,到指挥平台下达命令,再到部队完成处置,全程用时42分钟。这比3年前的78分钟,提速近一半。

  跨域协同作战场景中,面对红方发布的虚假信息,蓝方将网络部队、情报人员和常规兵力联合起来实施反击。最终,爱沙尼亚陆军机械化分队完成实地“据点清剿”,实现网络与地面行动的衔接。

推进防御一体化

  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表示,这两场演习既是联盟网络作战力量的年度展示,也是对“2028网络防御一体化”计划的实战检验。根据该计划,北约要在2028年前整合各成员国网络作战力量,设立统一的“盟军网络司令部”。

  “网络联盟2025”中,北约首次全程使用统一指挥平台、标准操作流程和通用装备,全面测试协同作战机制。全新亮相的“北约网络应急响应专网”,让28个成员国的防御系统与中心平台实时联通。参演部队统一配备的新模拟系统,可搭建和真实互联网一样的虚拟战场,支持10万人同时在线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两场演习分工互补。“网络联盟2025”聚焦北约内部防御,“十字剑2025”则将“五眼联盟”“奥库斯联盟”的伙伴国纳入,阵营化特征十分明显。

多域扩张引担忧

  外媒普遍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维护共同安全”之名,持续强化军事联盟,网络战演习与其他领域的军事动作叠加,将加剧全球“混合战争”对抗风险。

  相关演习内容已超出传统网络战范畴。“网络联盟2025”不仅有陆军机械化分队的实地行动,还加入电子战、认知战等新课目。红方在发起网络攻击时,使用人工智能伪造虚假军事调动信息,干扰蓝方判断。

  “十字剑2025”的演习总结,也强调跨域协同和认知战的重要性。对抗最激烈时,参演电子战部队使用物理手段摧毁了对手的指挥和电力系统。

  这两场网络战演习,是北约继核打击演习、后勤演习和太空军备升级后,在新型作战领域的又一次武力展示。多方担忧,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边推动核武升级、强化常规军力,一边在太空、网络等领域加紧部署。这种多维度军事扩张,可能加剧地区冲突风险,给全球安全带来新挑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