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主要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是一种以唱为主、说唱穿插交替的民间表演艺术样式。它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也是湖南曲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主要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是一种以唱为主、说唱穿插交替的民间表演艺术样式。它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也是湖南曲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

    宋元时期,常德城市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传播。元末战乱,大量外地人涌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王府的娱乐活动,对民间歌舞曲艺的发展无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方曲种。

    清中叶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常德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常德丝弦的演唱活动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随着丝弦艺术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间,已有以演唱小曲为业的歌妓。清末,丝弦的木刻唱本已在常德肖福祥商号问世,常德、澧县等地形成了作坊刻印唱本的一条街,所刻唱本有《孟江女寻夫》等曲目及一些小调曲牌,这些刻本被称之为"调子书"或"堂班调"。从此,常德丝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和京剧的传入对常德丝弦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时丝弦演唱活动由城市向农村辐射。为适应长时间演出的需要,丝弦艺人把眼光投向戏曲,他们移植剧目,并借鉴戏曲板腔体的创腔手法,形成了常德丝弦"老路",轻松地演唱起长篇故事。丝弦名家徐梅清等人又把从四川传来的曲调加以改造,仿效"老路"另创"川路"新腔,使丝弦音乐的板腔体更为完善,并风行于沅澧。 

    建国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许多文艺工作者和丝弦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编了与时代相符合的新曲目。在音乐改革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大胆的冲破了曲牌体和板腔体不能在同一剧目中出现的规定,确立了两者相综合的体制,增强了常德丝弦的音乐功能。

    20世纪60年代到“文革”前。在这一时期,常德丝弦的演唱与创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并拟定了“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的原则,推动了丝弦艺术的发展。

    1976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丝弦艺术表演活动很频繁,创编的曲目增多而且质量较高,它汲取了时代的音调,照顾观众的审美需求,具有时代气息而且风格多变。同时,对于常德丝弦的音乐研究开始起步,并有论文发表在全国刊物上,使得常德丝弦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不少人进入丝弦团体学习演唱常德丝弦,常德丝弦已经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艺术,而是一个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甚至喜爱的曲艺艺术。

艺术特色

    伴奏乐器

    常德丝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这种胡琴的琴筒大于一般的京胡,小于二胡,澧县地区则用四胡作为主奏乐器。有时以节目的需要,也有用京胡或高胡的。常德丝弦用的传统板鼓是一种特殊的小板鼓,其形似倒扣的饭钵,用大竹兜做成。后来,丝弦加进汉剧和花鼓戏的锣鼓打击乐,用在过场音乐中,以渲染气氛。

    演唱内容

    常德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段子。它的唱词典雅、曲调优美、曲目丰富、结构完整、腔系多样,旋律朗朗上口,是群众性创编、演唱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曲艺音乐形式。 

    演唱形式

    常德丝弦的演唱形式有单人演唱、双人演唱、坐唱、走唱、群舞群唱、表演唱以及丝弦戏等多种形式。坐唱是常德丝弦最传统的表演方式,大多演唱有简单故事、有人物情节的丝弦段子,表演者通常自弹自唱。走唱,即表演者手持简板或其他乐器边打节拍边演唱,在舞台上边走边唱。

    音乐结构

    常德丝弦曲调的音乐结构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和混合体三种。曲牌体,又惯称牌子丝弦,是一种把众多具有完整、独立内容的曲牌连接起来而反映一个共同主题的套曲体音乐,是常德丝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板腔体,又惯称扳子丝弦,是一种不受曲调限制而具备戏曲音乐特点的板腔体音乐,是常德丝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系统完整的唱腔并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曲目(即丝弦戏)必不可少的基本音乐,它包括"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混合体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的音乐结构形式,是指在一个曲目中既有曲牌体音乐,又有板腔体音乐,或曲牌与一种板式混用,或"老"、"川"等各路的多种板式和一个或多个曲牌混用。

代表曲目

    常德丝弦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金戈铁马,英雄好汉;也有花前月下,书生女郎。其题材来源有五类。

    历史故事类

    《昭君出塞》、《秦桧修本》、《朱买臣》、《木兰从军》等

    明清小说类

    《宝玉哭灵》、《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宋江杀惜》、《关公挑袍》、《岳母刺字》等

    明清戏剧类

    《拷红》、《扫松》、《描容》、《品布戏貂婵》、《打金枝》、《金锁记》等

    传说故事类

    《孟姜女哭夫》、《湘子化斋》、《小乔哭夫》、《自蛇传》、《春生投江》等

    社会生活类

    《王婆骂鸡》、《刘铁嘴算命》,《送情郎》、《烟花女告状》、《四季相思》等

曲艺价值

    常德丝弦格调高雅、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士气息、艺术价值较高,是常德民间文化艺术的土特产;是民族作曲技法的宝库;是民族声乐创新的源泉。这一曲种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异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其本身就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长期交流的多元综合过程中发展过来的。它的深邃文化内蕴,不论从艺术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的任何角度,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中新网、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