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长寻访老兵的“延长线”
■张 蕾
近年来,关爱老兵、寻访老兵的活动渐渐多起来。寻访者与老兵说说话、聊聊天,关心老兵生活、完成他们的心愿,为老兵整理故事、撰写文章,并拍摄照片,留下宝贵的影像记录。
这些活动,有相关部门或志愿者队伍组织的,也有个人自发进行的。许多参与者感慨,寻访就是与时间赛跑、与遗忘赛跑。其实,在往前跑的同时,还可以在时间上划出“延长线”,以现在为“原点”,既寻访过去,也面向未来,铭记老兵的热血故事,延续他们的爱国火种。
寻访不是最终目的。在一些高校,寻访老兵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吸引很多学生积极参加。但如果只满足于提交一份实践报告完成任务,无疑是对宝贵红色教育资源的浪费。高校作为组织者、育人方,若在寻访前制订详细计划,寻访中周密组织指导,寻访后注重寻访成果的深度挖掘和拓展运用,积极推动课堂内外互动、校园内外传播,方能充分发挥活动的延伸效应。
寻访老兵的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成为教育者。寻访中,学生有了了解鲜活历史的机会。当老兵站在面前时,“遥远的历史”得以拉近,课本上的文字变得真切,更深的认知和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寻访后,学生不仅可以参与整理老兵口述史,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分享感受,给同龄人讲故事,让红色教育“动”起来、“活”起来。
寻访成果的落地,有赖于学校发挥综合育人平台作用,将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老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是激励青年学生不懈奋斗的力量。从部分学生参与寻访,到以寻访成果为基础创演校园文艺作品,在党团日主题活动、“开学第一课”、重要纪念日上宣讲寻访故事,再到邀请老兵参加教育活动,寻访活动的“续集”不断推出。如此,将校外“第二课堂”的成果带回主课堂,老兵的好声音、好故事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寻访的意义得以延伸。
高校是育人平台,也是研究平台、传播平台,在老兵资源的挖掘、研究、利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高校可充分利用学术资源、师资力量,通过探寻老兵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寻访成果进行“深加工”,丰富呈现形式,提高资源转化率,发挥更大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开发高质量课程,制作微视频和网络课程,面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让社会各界学习英雄事迹,给予老兵更多关爱,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更大支持。
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寻访、传播、教育,影响不仅仅在一时一地,不仅仅在当时当刻,而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向四面八方,今日生根,明日发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