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打好初战”的内在要求
■周宗良 李洪魁
●初战的胜利既能在客观上建立先机优势,又能在主观上极大地鼓舞士气。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初战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好初战就需要充分把握初战的新特点,努力赢得初战
初战也叫序战,即一次战争或战役中的第一战,是对抗一方先机夺势与后发失势的临界点,影响战场态势甚至左右战争结局。毛泽东同志历来十分注重研究初战,并提出“慎重初战”思想,他强调:“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初战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好初战就需要充分把握初战的新特点,在高强度对抗中迅疾塑造起有利于我的战略态势、作战优势,达到乱敌部署、毁敌意志、致敌被动的目的,从而实现初战必胜,占据全局主动。
参战力量更加多元。传统的初战,是单纯的军事力量对抗,以地面部队为主要力量,参战力量相对单一、作战局限较大。随着战争形态不断演化,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的初战,参战力量日趋多元复杂,除涵盖传统的军事力量外,更加注重军事体系与国家一体化体系相融合,越来越重视多元力量联合作战。在诸军兵种部队作为联合作战力量主要组成部分参与初战的同时,非军事力量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工厂企业、社会团体甚至是个人,都可能成为重要的参与力量,对初战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对抗领域更加广泛。传统的初战,通常表现为军事领域的对抗,其他领域较少参与或者涉足程度不深。随着新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化,作战理念、武器装备、作战形态的不断创新,智能化战争形态向更高深度和广度发展,具有战场多域、对抗多维的特点,混合战争成为常态。初战重心开始从军事系统向社会系统偏移,对抗不仅发生在军事领域,也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多个领域,对抗较量将体现为政治较量、经济比拼、军事攻防、文化冲突、外交制衡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博弈,追求的初战优势也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对抗领域。
行动样式更加多样。传统的初战,通常以战争双方军队面对面的武力对抗为主要形式,多以阵地防御、机动攻坚等行动样式为主。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不断演化,战争目的从以歼灭敌人为主转向以瘫痪体系为主,从剥夺军事力量对抗能力向打垮经济支撑、扰乱政治秩序、压垮社会意志等拓展。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的初战,可能以“硬”打击为开端,也可能以“软”打击为先导,除军事行动外,双方还将综合运用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网络战、舆论战等,与传统战争手段相配合,以实现战争效能的最大化。
接战时机更加隐蔽。传统的初战,通常是作战双方在进行充足准备后,在某一时间开展的较量,具有作战时间明确、接战时机明显等特点。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别是混合战争形态的出现,战争逐渐模糊了平战边界,打破了前后方界限,呈现出常态在战、随时在战的泛战争态势。这一战争形态下的初战,接战时机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其隐蔽特征日益凸显。在战争双方正式较量前,舆论战、信息战、情报战等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开始了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方的初战较量已经在正式交战前的“和平阶段”拉开了帷幕。
初续衔接更加紧密。传统的初战,受装备效能、机动能力、后勤补给等因素影响,初战与中期续战、后期决战之间,大多有明显的时间间隔,在初战结束后,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可以依据战争进程调整战争策略,进而作出下步部署。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的初战,作战进程更短、节奏更快、强度更高,一旦开战,将是全天候无时间间隔、全地域无空间障碍、全方位无方式限制的高强度对抗,初战与续战连接更为紧密,“初续一体”理念要求更加突出,初续阶段划分逐渐模糊,对战前筹划也提出更高要求。
作战效应更加显著。传统的初战,通常从战役或战术层面进行设计,从兵力投入规模来看,多以团营级规模进行对抗,其取胜目的多以创造局部作战优势、鼓舞军心士气为主,对全局作战有影响但并非是直接达成。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的初战,一开始便从战略层面设计战争,追求的是“初战即决战”的理念,力求在战争刚开始即给对手以毁灭性打击,取得压倒性作战优势,力求以战术行动达成战略目标。当然,初战作为一次战略性的战术行动,可能直接达成战略目的,同样也可能导致此前所有的战略努力前功尽弃。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