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丨不用公权谋私利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2-22 09:47:35

不用公权谋私利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⑥

■汪治国

●在对待私利的问题上不违规、不逾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筑牢公权与私利间的“隔离墙”

厘清公与私的界限,坚决做到不用公权谋私利,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在如何对待公与私这个重要问题上,习主席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捞资本、谋升迁,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甚至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甚至到了欲壑难填、蛇欲吞象的地步,其中的动因不就是一个‘私’字吗?”

剖析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的深层次思想原因,就在于在对待公私问题上模棱两可,甚至把“私”凌驾于“公”之上,最终触犯党纪国法,教训十分深刻。“公私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在用权上只有做到了大公无私,自觉坚持为民用权、一心为公,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古代的清官廉吏以“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为用权原则,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更应牢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的道理,经常思考和解决好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问题,切实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节和操守,为党和人民用好权、干好工作。

不用公权谋私利,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习主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历史充分表明,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谋求的是“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民”字最大,“公”字至高,“公”与“私”从来都是泾渭分明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反映不变的初心,更体现在为民用权、为民谋利的坚定行动上。只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始终做到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自觉把小我融入党、国家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党员干部才能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在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不用公权谋私利,还要遏制内心的私欲,在现实的公私选择中接受考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党员干部在公私问题上的辨别能力、对于私心私欲的自控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随着党龄增长而自然提高,必须在日复一日的政治引领中生发,在久久为功的党性锻炼中强化,在持之以恒的检视整改中巩固。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实中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各种诱惑更是无处不在,能否厘清公权与私利的边界,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非常现实的考验。党员干部必须头脑特别清醒、态度特别坚定,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情法、得失等关系,做到踩线的事坚决不干、出格的忙坚决不帮、徇私的门坚决不开,在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做到言行有矩,在处处慎初慎微、防微杜渐中行稳致远。

不用公权谋私利,必须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习惯。“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履职要用权,用权要接受监督。权力如果不受监督,很容易导致公权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行使的公私限度取决于制度设计对用权的公私限制。为确保公私分明、秉公用权,除了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自觉、党性修养外,还要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党员干部要形成“公权不私,私用即盗”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认识到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而不是待遇和享受,更不是攫取私利的工具,要把职位看作干事创业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平台,自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习惯于在“聚光灯”下工作,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当然,党员干部也有个人利益,比如日常生活、合法所得、子女就业等,实现和保障这些个人利益,无可厚非。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公职在身、公权在手,必须摆正利益观,在对待私利的问题上不违规、不逾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筑牢公权与私利间的“隔离墙”。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在对待公权与私利的问题上,尤其要带头做到不用公权谋私利,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上率下、立身为旗,带头践行党的宗旨,善于从政治上审视公私问题,以经常看齐的清醒、主动看齐的自觉、坚决看齐的勇气校正行为偏差,切实用“关键少数”的率先垂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奉公守法。同时,还要正视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的顽固性、反复性,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加强制度建设,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协同发力、锲而不舍,努力把“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内化为党员干部队伍的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作者单位:无锡联勤保障中心)


作者:汪治国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