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军事上的“偏好依附”
■张西成
恩格斯在《战争短评》中讲过一则事例:1859年,装配线膛枪的法军与仍热衷于白刃战的奥地利军队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结果当然毫无悬念——法军胜而奥军败。事后,奥军一位将军懊悔地反思说,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应该也要为我所用,即必须装配与作战对手相当甚至更先进的兵器。这一反思赢得了恩格斯的称道。
与此观点相类似的,还有二战时一位军事家说过的一句话:“对付坦克的最佳手段就是坦克本身。”而现在也有学者讲:“对付网络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更好的网络。”历史经验表明,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趋向性、趋同性,人不能与趋势为敌,尤其在它不可逆转的时候;也不能对趋势无动于衷,尤其在它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时候。
网络世界里有个“偏好依附”理论,说的是人们都倾向于攀附那些最时尚、最优秀、最管用的客户或者技术。这一理论在军事领域其实体现得更为突出。就拿武器装备而言,克尼格雷茨之战结束后不足4年,法国就像普鲁士一样拥有了撞针枪;英国“无畏”级战列舰下水3年后,德国就拥有了同类型战舰。广岛和长崎核爆炸4年后,苏联就同美国一样拥有了原子弹。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研制出来之后,短短几十年的工夫,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几乎风靡世界各个角落。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能够被一个国家长期独占,而且这种新技术一旦被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就会迅速传播开来,要么纷纷效仿,让先行者失去垄断的优势;要么推出“克星”限制新理论、新技术的威力,直至其失去应有的效应。
从古至今,先进的理论和装备历来是“唯先悟者先得利”“善师于人者能胜人”。未来制衡强敌,要避免与敌打堂堂之阵,但绝不意味着因别人有航母战斗群,我们就不发展和使用航母这一战争利器;重视与对手打非对称作战,绝不能停留在“敌人有大炮、我有石头”的水平上。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战争中,在总体把握敌情的基础上,应当更多地关注其缺点和弱项,这是由战争的目的决定的。因为,战争的目的是要战胜敌人,而只有发现敌人的缺点和弱项,找到敌人的短处,充分利用敌人的不利因素,才能战而胜之。而在平时建设中,在总体把握敌情的基础上,应当更多地关注其优点和长处,这是由军队建设的目的决定的。因为,军队建设的目的是增强自身实力、发展壮大自己,只有更多地寻找敌之优点、强项和长处,才能以敌为师,超越对手。
未来战争,武器装备的代差将意味着血的代价。因此,在看待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上,应当理性用好“偏好依附”理论,坚持既不冷漠也不迷信。一方面,争取与时代同行、与趋势为伍、以敌手为师,强化“对我不利的也要为我所用”意识,并借机弥补我们曾经的劣势,锤炼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一样的武器打不一样的仗”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想象,即使将来与对手处于同一水平甚至使用同一款式的武器装备,也能破天荒地设计出敌人想不到、看不懂的战争,打出与他人不一样的仗来。显然,这是实现出奇制胜的关键,也是练兵备战的追求。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