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侗乡通道的红色印记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打造“通道转兵”红色文化品牌记事
■吴贵勇 李娟芳 本报特约通讯员 易传涛
1934年,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放弃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从湖南通道转兵西进贵州,开辟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我们要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通道转兵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大力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力度,不断擦亮富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如今,通道转兵纪念地已从最初的一座会议旧址发展到集纪念广场、纪念馆、红色研学中心于一体的4A级景区。
近日,笔者走进侗乡通道,探寻他们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足迹。
开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到位于通道转兵纪念地景区西侧约2公里的一条山路上,笔者见到一群参加研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朗诵《七律·长征》。
“过去,这里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山路,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路上发生的历史。”背着黑色双肩包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文博专家胡群松边走边介绍说,2013年,为了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通道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通道会议”旧址建立纪念馆,计划将其打造成一个集会议旧址、纪念馆、红色研学中心为一体的红色景区。
“1934年12月12日,一份标注‘万万火急’的电令下达给中央红军各军团、纵队首长,作出继续西进的部署。”胡群松告诉笔者,花界作为通往贵州的必经之路,中央红军就是从这里西进,走向胜利的道路。如今,花界已经成为“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路线中的重要一站。慕名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大都会选择沿着山路,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感悟伟大长征精神。
“通过查阅当地文献记载以及走访附近村民,基本可以判断出这条路是不是当年红军战士走过的。”2013年,从通道县文物管理所退休后,胡群松被返聘回纪念馆参与考证、搜集史实资料。2009年毕业的胡弘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也决然加入其中,父子俩自此走上了属于他们的“长征路”。
“我这个双肩包里常备的就是一本画册、干粮和小水壶,平时下乡,经常错过饭点,就凑合着对付一口。”胡群松说,10余年来,他们走遍通道县220余个侗乡苗寨,与团队成员一共考证了16条红军在通道境内经过的道路,并指导开发6条红色旅游路线。这些隐入湘西群山的红色小道,不仅为胡群松撰写《通道转兵日志》提供一手资料,也成为侗乡群众的致富之路。
宽敞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侗屋砖房,作为长征红军第二野战纵队第二梯队的驻扎地和红色故事《铁律》的发生地,向晖村(原官团村)如今已大变样。
“近年来,该村将红色文化和侗族特色文化结合发展旅游产业,投入资金,建设红色主题游玩步道、主题民宿等,致力于让村民增收,让村寨变靓。”据向晖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军介绍,凭借红色旅游产业,去年,全村人均增收12000元。目前,他们正在建设集吃、住、玩于一体的农家乐2家,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挖掘红色故事,丰富教育素材
来到通道转兵纪念地景区,跟随父子俩拾级而上步入纪念馆,一个橱窗里陈列的一对方方正正、略显黝黑的皮箩,引起笔者注意。“这对皮箩出自一位红军战士的手,它见证了一位侗乡老人杨昌彬80多年的执着与守望。”走到跟前,胡弘讲起了《一担皮箩》的故事。
1934年,红军战士邱显达在湘江战役中右腿负伤,万佛山镇下乡流源村村民杨光清和儿子杨昌彬将其接回家照顾。其间,父子俩轮流在家看护邱显达,负责他的生活起居,另一人则每天上山采药,为其治疗。2个月后,邱显达伤愈归队。临走之际,他为杨光清父子编织了一对皮箩,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你们。”杨家人舍不得用,一直珍藏着这对皮箩。“看到皮箩,仿佛就看到红军战士。”
2017年,胡群松得知这个故事后,专程找到杨昌彬家。“留在我手上意义不大,让更多人通过它了解红军、了解那段历史更重要!”得知纪念馆在收集红色文物时,杨昌彬主动将这对皮箩捐赠出来。
“传承好红色文化,不仅要把文物展陈出来,还要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让这份红色记忆历久弥新。”胡群松父子在征集文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红色故事的挖掘。胡群松说,这些故事赋予了一个个老物件新的生命,它们见证着红军战士的荣光和军民鱼水情深。
“这些年,我们搜集了许多珍贵文物,有的放到全国也算是比较稀有的。”说罢,胡弘向笔者展示了一叠“告民众书”。胡弘如今是纪念馆陈展部部长,他告诉笔者,这是当时过路的红军向侗乡的父老乡亲们分发的“告民众书”。为了掩盖事实,敌军四处搜查类似的宣传单并一一销毁。幸运的是,一位侗乡阿婆将这份“告民众书”纳入千层鞋底才得以保存下来。
《一盏马灯》《一副担架》《铁律》……10余年间,胡群松父子俩抢救性地挖掘了藏在民间的红色故事100多则,为当地开展国防教育、红色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扩建红色场馆,打造实践课堂
“通道会议放光芒,为党指引新航向。兵转通道脱险境,红军从此打胜仗。”走出纪念馆,笔者听到演出厅里传来一阵欢快的快板声,便闻声寻过去。“这是馆里新编排的快板剧——《通道转兵》。”胡群松介绍说。
如果说,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是为文物赋予新的生命力,那么讲好这些红色故事,让文物有了生生不息的“长生”密码。
起初,为了讲好红色故事,纪念馆依托讲解员队伍成立了一支女子民兵宣讲分队,由胡群松任讲师,带领队员们重走长征之路、研读红色书籍,并到兄弟场馆学习取经。
“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这些做法远远不够!”随着时代进步,他们意识到要想把红色故事讲得更精彩,仅靠讲解员的讲解远远不够。于是,纪念馆在布展时,尝试除了设置实物、照片、视频和文字等展陈形式外,还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设置战场情景、体验环节和情景剧,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受到感染熏陶。
“带学生来研学,效果非常明显。”通道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左建新深有感触地说,纪念馆内创新编排的快板剧、沉浸式演出剧等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回去的大巴车上,大家都纷纷聊起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不仅如此,我们还主动将红色文化送出去。”胡弘告诉笔者,纪念馆打造了红色文化大篷车用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军营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已巡展100余场。“去年,我们还远赴江苏、上海、长沙等地巡演《通道转兵》快板剧,进一步扩大‘通道转兵’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如今,通道转兵纪念馆经过改造扩建已达3000多平方米,每年接待游客和干部群众参观学习100余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三十条红色精品线路之一”“国家级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走在馆楼林立、松柏相映的景区,胡群松告诉笔者:“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有些吃不消。但我现在依然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努力把通道转兵纪念馆建设成‘国家一级博物馆’。我做不到的话,希望我儿子能接替我继续干下去!”看着走在前面的胡弘,胡群松的眼神中充满了期许。
版式设计:王秋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