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新中国文化75年 |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4-06-06 18:01:27

文化75周年LOGO

【导语】新中国成立75年,文化事业气象万千。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让百姓的精神生活五彩斑斓,为经济社会发展奏出时代旋律,让传承创新的中华文化持久闪耀。


一年一度的夏季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高考是一辈子难忘的回忆,在许多人的心中,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它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恢复高考的历史背景}

1977年上海恢复高考时的场景

1977年上海恢复高考时的场景 图源网络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给人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科举制改为“高考”了,但后来情况有变,社会环境较乱,因此高考被停了一段时间。一直到1977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得以恢复。

作为中国走向正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恢复高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1977年高考虽然在冬天举行,但新中国却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高考制度正式恢复,那一年无数学子捡起丢了多年的书本,为第一次高考而努力。当时一共有570万考生走进考场,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注定要为中国书写下新的篇章,创造出新的奇迹。这些考生能够再次接受知识的检验,与一位老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图源网络

1977年8月初,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既有教育部、科学院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也有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了这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一致要求恢复高考制度,教育部的负责同志提出开学临近,只要推迟开学时间,今年即可恢复高考。邓小平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后果断指出,从尽快培养人才,关心和爱护知识青年的目标出发,决策立即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恢复和建立新的教育秩序的开端,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

|民族开放年龄放宽婚否不限

据了解,最初的招生文件规定考生年龄不超过25周岁,未婚。但当时1966和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大都在30岁左右,并且大部分都已经结婚生子,将考生年龄限制在25岁对这一群体显然有失公平。在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高考破例为大龄考生开了绿灯,新的招生文件规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学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并特别注明要注意招收1966和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在当时的高考政策中,还有一条特殊规定: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大龄青年,可以照顾带工资读书。今天看来,这条政策非常人性化,为当时许多结婚生子、拖家带口的大龄考生解除了后顾之忧,许多考生至今对此还念念不忘。

1977年高考考场

1977年高考考场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刊发了新华社消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消息称:“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将分别注意招收表现好的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科技知识分子。将注意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并注意招收一定数量的台湾省籍青年、港澳青年和归国华侨青年。”

|1978年正式恢复全国统招考试

邓小平与恢复高考的考生合影

邓小平与恢复高考的考生合影

1978年的高考不再是各省命题,而是全国统考,1978年高考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试题、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在考试科类方面,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在考试科目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分理工类和文史类,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加试外语。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

1978年,报考610万人,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6 % 。


{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

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的确,那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考试,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570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它更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

恢复高考打破了思想坚冰,给广大知识青年和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正能量,为中国拨乱反正、走向改革开放注入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恢复高考释放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当时百色县有群众形容,恢复高考的消息“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震撼了整个中国大地”。1997年,《人民日报》曾用《伟大的转折》评价高考的恢复,并引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概括说:“任何有希望的民族都高度重视教育,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政治意义*

“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被废除11年,全国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这一招生办法存在影响教育公平、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造成思想混乱以及导致人才匮乏等弊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到1977年中,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恢复高考不仅对于当时推动恢复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恢复高考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和观念,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恢复高考后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调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

*社会意义*

恢复高考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概括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社会风气。恢复高考后,招生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原来盛行“走后门”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净化了社会风气。

二是促进社会流动。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由国家主持的、对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性社会分工。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分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

*教育意义*

清华大学1977级新生在课堂上

清华大学1977级新生在课堂上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恢复高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是国家教育考试,恢复高考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更为直接。

一是促进学习积极性。高考制度的好处之一是成功与否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必求别人,因此高考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

二是提升教育水平。恢复高考迅速提升了教育水平,进而保障高校生源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

三是为改革开放准备了人才。恢复高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570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它还使数千万知识青年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恢复高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教育复兴运动”。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当下,高考已不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选择,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出国留学,让更多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成才之路。但是,高考所代表的公平、质量,至今仍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那种为了实现梦想、奋勇拼搏的劲头,无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的“高考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资料来源:海南日报、澎湃新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实(增补本)》)


责任编辑:邱梦颖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