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父辈的荣光
■刘笑伟 樊卓婧
一个人一生中总会有几个关键时刻。那一天,是刻进孙嘉怿生命印迹的一天。
一
“全国最美志愿者”“最美拥军人物”孙嘉怿就坐在我们面前。日前,她又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清秀的面庞,大大的眼睛,这位1985年出生的宁波姑娘说起话来像机枪发射一样,快速又流畅。孙嘉怿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公是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父亲曾是一名海军战士,我们看到,她眉宇之间也透出军人的英气。
十余年来,孙嘉怿一直专注于一件事——为埋骨异国的英烈们找到亲人。一个人花费极大的精力坚持去做一件事,除了家庭因素,一定还缘于一份深沉的情怀。那么,孙嘉怿为什么不图任何回报、多年来热衷于“为烈士寻亲”的志愿服务项目呢?见了面,我们的问题勾起了孙嘉怿一段难忘的回忆。
那年清明节前,志愿军烈士后代们组成了一个祭扫团,自费赴朝鲜祭扫。报名参团的有60多人。孙嘉怿成为这个烈士家属祭扫团中一位独特的团员。
祭扫团一行快到平壤时,下起了大雨,雨点打在火车车窗上啪啪作响,冲刷出道道印迹,如同泪痕印在人们心中。
这时,一个浓眉大眼的老人激动地说:“我是第二次来,小时候来这里住过一段时间,现在觉得这里的空气都是那么熟悉。”
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
老人的名字叫王援朝,一个在20世纪50年代非常富有时代感的名字。
二
王援朝说,他从小就知道,抚育自己长大的父亲王福寿不是生父。他甚至朦朦胧胧地记得,这位继父与母亲黄彦亭举办婚礼时,来的人很多,大家一边抢着抱他,一边笑着祝福新人。只是,有人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赶紧背过身悄悄地擦掉眼泪。
原来的那张一家三口的全家福被暂时收了起来,照片上的爸爸王波和后来的爸爸一样都穿着军装,但更清秀儒雅一些,满眼温柔的笑意。他牺牲前给妈妈的信,就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听余副所长说援朝头上碰坏了,不知现在好了吗?同时听说他调皮得厉害,还骂你,希望你好好教育他,诱导他学好,使他上进,但不要强制或吓唬他……为了朝鲜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安定,咱们也只有在梦中暂时会见一下,等将来过更安定快乐的日子。”
信的落款是1953年5月26日,王援朝从小就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那是当时入朝作战半年的父亲,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没想到,信中的“在梦中见”竟一语成谶,一个多月后,父亲在参与战前会议时遭遇敌机轰炸,壮烈牺牲。
继父王福寿和王波是战友,一起入朝作战,都被分在了第7师。王福寿在坦克团,王波在后勤部卫生科。多数人都认为,坦克团在一线作战,可能更危险一些。王援朝后来想,这大概是继父之前一直没有结婚的原因吧。
可是人生无常,战友王波牺牲了。战争结束后,身为部队领导的王福寿一定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他义无反顾地与比自己大8岁、带着一个孩子的战友遗孀结为夫妻。
后来很多记者问过王援朝,继父和母亲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他觉得很难回答,可能别人所理解的小情小爱在生死和战友情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王援朝说,继父对母亲很好,对自己也视如己出。
1959年,王福寿转业,带着妻儿一起到成都生活。他从不避讳谈到王波,反而总在王援朝面前说,你父亲1939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战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但他从来不提自己。王援朝以前根本不知道,继父曾经荣获特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诸多荣誉,那些证书都被压在箱底,直到继父去世后才重见天日。
王援朝一直觉得,继父是一个沉默、谨慎又慈爱的普通父亲。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特别饥饿的记忆,因为继父总是自己吃糊糊野菜,省下粮食给孩子吃。
追寻着父辈的光荣,王援朝也参军入伍。1973年,王援朝从部队复员回家,王福寿想了很多办法,凑钱给他买了一辆当时特别时髦的自行车。王援朝以前不知道一辆自行车代表着什么,直到无意间听到父母对话。母亲抱怨:“你太惯着他了,为了买辆自行车,欠下多少人情?”继父说:“孩子高兴就好,他高兴,他爸在上面也高兴。”
1979年,王援朝的妻子怀孕了,父母特别开心,然后张罗着要去一趟西安。
王援朝想不明白,去西安做什么?面对他的问题,继父笑而不答。此后多年,这一幕一次次在王援朝的脑海中回旋。当年他看着列车远去时,完全没想到父母此行背后,还有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更没想到,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三
三天后,王援朝接到继父在西安病危的消息。他火速赶到西安,在医院看见了躺在病床上的继父。他身上插满管子,已经说不出话来。原来,王福寿在西安突发阑尾炎,因急性感染引发了败血症。
很多细节,王援朝当时在慌乱中完全没有在意。父亲的病床旁,常常陪伴着一位陌生的阿姨,她看到王援朝总是欲言又止,眼神里充满不舍与怜爱。
继父弥留之际,把王援朝的手和那位阿姨的手拉着叠在一起,然后带着微笑永远地走了。
办完后事,渐渐平静下来的王援朝和母亲,还有那位阿姨作了一番长谈。谈话中,王援朝才渐渐捋清了自己的身世。原来王波也不是自己的生父,黄彦亭自然也不是他的生母。他的生父叫杜耀亭,而继父病床前的那位“阿姨”,是他的生母吕瑞清。
杜耀亭是谁?王援朝完全蒙了。
杜耀亭1937年参军,和王波、王福寿同是八路军战友。杜家和王家同住甘肃高台镇。杜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王家却多年无所出,杜耀亭和吕瑞清便把刚出生的老三王援朝过继给了王波。援朝这个名字,是他们共同的心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王援朝没断奶,只能天天抱回杜家喂。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杜耀亭便从津贴中挤出钱买了只奶羊,天天挤奶给王援朝喝。每到周末,杜耀亭也会把王援朝接回家,之后再送回去。王援朝在双倍的爱里迎来了两周岁生日,之后杜耀亭、王波奉命奔赴朝鲜。
王波牺牲后,黄彦亭一度痛不欲生。吕瑞清想得更长远些,从女人的角度,她私下里劝黄彦亭:“日子还长,以后如果遇到合适的,孩子就先交给我们。”
黄彦亭拼命摇头,然后用力擦去眼泪:“援朝是你的骨肉,也是王波的儿子。我要将他抚养成人,否则我怎么对得起王波!”
吕瑞清看出来了,援朝是黄彦亭唯一的指望,她打定主意,再也不提认回儿子的事。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朝中代表团与“联合国军”代表团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上签字。在这之前,杜耀亭已经写信回家,说虽然不知道战争具体什么时候结束,但从现在的形势看,应该不远了。
满心期待的吕瑞清却没有等到丈夫。第7师后勤指挥所遭到美军倾泻的炸弹袭击,杜耀亭在离停战协定生效只剩下3个小时的时候壮烈牺牲。
王援朝的生父和养父,先后牺牲在了胜利前夕,埋骨在三八线附近的军事缓冲区。吕瑞清同样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也是靠着和黄彦亭的相互鼓励,咬紧牙关振作起来。但现实摆在面前,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的吕瑞清,没有办法再给黄彦亭更多物质上的支持。思来想去,她和两家人共同的好友王福寿长谈了一天。不久,王福寿便向组织提出申请,与独自抚养王援朝的黄彦亭结婚。
自从两人结婚,直到王福寿过世,他们一直与吕瑞清保持着联系,告诉她孩子上学、参军、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他们也想告诉王援朝真实的身世,是吕瑞清一直不同意,说等有了合适机会再说。这一回他们去西安,是为了亲自告诉吕瑞清,王援朝即将成为父亲的好消息,顺带商量一下,让他们母子相认。
这本该是一个苦尽甘来的大团圆,没想到命运弄人,王福寿突发疾病离世。
两位母亲将一切和盘托出的那个下午,王援朝第一次看到了生父杜耀亭的照片,那是一张在朝鲜和战友们的合影。拍照时他正是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年纪,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眉眼。王援朝没有喊过他一次爸爸,但看到照片的第一眼,就在人群中认出了他。
模糊泪眼中,三位父亲的形象似乎逐渐重合在一起。他们都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数十年后故地重游,回忆这些往事时,王援朝还是没能在一个刚认识的姑娘面前忍住眼泪……
那天晚上,孙嘉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先烈们的事迹感动着她,先烈们的品格更让她敬仰。她下定决心,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和青年志愿者们一起,为亲人早日找到先烈,也让先烈们早日“回”到亲人身边。
四
从朝鲜祭扫完回到丹东后,孙嘉怿又等了两天才回宁波。她买了最贵的机票,选了商务舱靠窗的位置。飞机上,孙嘉怿从包里掏出一沓沓志愿军烈士的照片翻看着,让烈士们“体体面面”地回国,和自己一起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
慢慢地,照片上的志愿军英烈似乎有了体温。他们的体温,陪伴着孙嘉怿的心跳。暖暖的,像满天的星火,燃亮了祖国的天空,温暖了天空下的山脉、河流、人群和草木。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