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川主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6-20 18:19:58

  走过川主寺

  ■向贤彪

  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因一座气势恢宏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而令人向往。

  初夏,我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来到川主寺镇,来到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碑园由纪念碑、大型英雄群雕、红军长征纪念馆三部分组成。耸立于元宝山顶的纪念碑,在阳光映照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纪念碑为三角立柱体,每一面的上端都镶嵌一颗红星,象征着三大主力红军团结奋战。屹立于纪念碑顶端的红军战士雕像高14.8米,左手执花束,右手执步枪,双手高举呈“V”形,寓意欢呼长征的胜利。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于1988年奠基,1990年落成。依元宝山西麓坝上建成的大型英雄群雕,有告别苏区、艰苦历程、黎明火种、火炬碑文、山间小憩、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等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情景,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伫立在纪念碑前,徘徊在英雄群雕前,我的耳畔似有雄兵呐喊、胸中如有风雷激荡。那些我并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此刻都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于都河畔送别的场面吗?为了送红军远征,乡亲们拿出了所有能带走的粮食,拆下了自家所有可用的木材,脱谷和舂米的轰鸣声终日不绝,800多条用作浮桥和摆渡的大小船只覆盖河面。连同此起彼伏的旗帜呼啸、刀枪撞击、士兵高歌、战马嘶鸣,是怎样一种壮阔而又壮烈的场景。多年之后,叶剑英同志追忆战友刘伯坚,想起夜渡于都河,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悲壮送别、军民情深,令人感怀。

  那是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情景吗?长征路上,最苦是过雪山草地。绵绵雪山、茫茫草地,不知吞没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他们或冻死,或饿死,或累死,或病死,或被深埋于冰雪之下,或消失于污水泥沼之中……在四川省红原县境内海拔4000多米的亚口夏山上,安葬着12名红军战士的遗骸,这是目前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当时,没能走出雪山草地的红军战士,成为后续部队前进的路标,引领他们奔赴抗日救国的光明之路。

  那是红军家属追随亲人的身影吗?在红都瑞金,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当年红军长征离开苏区后,有5个要好的姐妹商量着去追赶队伍,想找到恋人、丈夫或父兄。循着红军走过的路,她们风餐露宿,带的干粮吃完了,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身上穿的衣服破了,如同乞丐模样。她们不知疲倦地向前走,最后都倒在了长征路上……在她们倒下的地方,开满了红艳艳的格桑花,人们深情地称她们是“格桑花的姊妹”。在草原深处,看到随处绽放的格桑花,我仿佛目睹那些追随长征队伍的红军亲属的身影,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咏叹:“几回回来相随几千里找,几千里不改的是忠诚。”

  那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吗?红军在阿坝州休整期间,藏族群众纷纷拿出自家的牦牛、粮食、草料支援红军,暂时缓解了红军粮食紧缺的困难。“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产不丰,当地群众生活相当困难,却慷慨支援红军。”讲解员充满深情的解说,使每一个参观者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同胞涌起深深的敬意。

  红军长征的故事说不完,红军长征的颂歌唱不尽。那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理想主义颂歌,那是一幅震山河、撼心灵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画卷。林莽沉沉,裸山如刃,激浪长河,刻下红军征服一切困难的铿锵足音;寒风砭骨,雪压冰封,关隘重重,矗立起永恒的英雄雕像。漫漫征途,用顽强意志征服人类生存极限,红军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在美丽的川主寺镇,附近藏族村寨中有这样的传说:每当夜幕四合,有人听见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中有说话的声音。藏族同胞们说,这是红军永生的灵魂前来相聚……岁月流转,精神永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有寻访父辈足迹的子孙,有重走长征路的青年一代,也有自驾车的旅游者和崇尚野外独旅的背包客……人们远道而来,用脚步亲近这里的泥土,丈量红军长征的艰辛,获得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满足。在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洁白的哈达随风飘动,与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相依偎的纪念碑平添了几分神圣。

  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再一次仰望直刺苍天的红军长征纪念碑,与那位手执花束与步枪、双手高举呈“V”形的红军战士目光相接。从他深情而坚毅的目光中,我能读出信仰,读出忠诚,更读出信心和力量。他的目光驱赶了我卑污的念头,催我永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争先。

  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在中国地图上,我们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和终点,这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把中华大地装点得分外妖娆。长征永远在路上。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地走向胜利——这就是长征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作者:向贤彪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