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后装保障新样式
■刘永洪 易 军
未来智能化战场上,作战对后装保障时效性、精确性、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后装保障方式已难以满足作战需求。当前,无人化、数字化等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后装保障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后装保障方式从“有人”为主向“无人”为主转变,催生出许多新样式。
无人伴随保障。即运用无人机、无人运输车、无人救护车等无人化后装保障装备,携行一定的给养、弹药、战救药材等物资伴随战斗分队行动,在战斗一线提供实时保障。无人化后装保障装备与战斗分队混合编组,可以减少战斗一线保障人员的数量,降低保障人员的伤亡,提高保障时效性。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已经陆续装备了履带式、仿生式等地面无人装备,显著提高了“战场最后一公里”的保障能力。
远程操控保障。即远离战场的保障装备操作人员,通过远程操控无人机、无人地面运输装备、无人抢救抢修装备,在有人保障力量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急需物资前送补给、远程医疗救护、远程维修保障等相应保障行动。当前,随着脑机接口、神经机器人等脑科学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运用大脑远程操控无人化后装保障装备将成为现实。
无人自主保障。即运用具有智能自主功能的无人化后装保障装备,在没有人员操控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人工智能,完成预定的保障任务。比如,无人车辆可利用自动驾驶技术,在各种车载感知设备、现代移动通信、自组织网络技术等的支持下,自主规划路线,将物资在规定的时间运输到指定地点、交付给指定接收部门。当前,随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无人装备的智能和自主能力越来越高,将推动无人化后装保障装备由当前的单装、零散运用向集群、规模运用的方向转变。
自我修复保障。即运用新型材料在水、光、电、热、微生物等刺激作用下,能够改变形状、功能代偿从而恢复或部分恢复功能的特性,制造作战装备关键部件或者战救药材,提高战损装备或者伤员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自我修复保障。例如,可利用敏感材料、生物材料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等特性,制造作战装备的关键部件,快速修复必要或者全部技战术性能,使装备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当前,借鉴水螅、蚯蚓等生物的自我修复功能,可研制出仿生纳米材料应用于伤员救治,帮助伤员受损部位尽快恢复,甚至重新长出失去的肢体。
作者:刘永洪 易军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