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招鲜”成为“一时鲜”
■文/闫硕鸣 刘奇山 图/周 洁
人们常讲:“一招鲜,吃遍天。”意思是拥有某方面特长,就不为生计发愁。在基层部队,很多官兵结合自身专业练就了“一招鲜”,在演训场上“过五关斩六将”,关键时刻“一招制敌”。然而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武器装备的换代、训法战法的发展,不少“一招鲜”却屡屡折戟演训场。这启示我们,只有持续保持“一招鲜”的鲜度,才能以“时时鲜”保持步步领先,以“长久鲜”赢得持久优势。
“一招鲜”失鲜的背后,不难发现多有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原因。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练兵备战就像羚羊狮子赛跑,你追我赶是常态。如果自持“一招鲜”以不变应万变,往往很快就会过了“保鲜期”,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新的战场,与对手对决必然失败。历史上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德军新的坦克,波兰军队却以擅长的骑兵对抗,结果一败涂地;清朝末期,当西方侵略者以洋枪洋炮敲开中国国门,清军还以擅长的长矛弓箭迎敌,几乎没有招架之力。“拿着过去的VIP票,登不上明天的宇宙飞船”,单一能力指挥不了战争,单一招法也拿不下战场胜利。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一招鲜”多是瞄准对手的“七寸”弱项,研究制敌“克星”,锤炼“敌无我有、敌有我强”的必杀技。然而,对手的短板已经补上,七寸发生了转移,过去的“一招鲜”实现条件有了变化,就必须瞄准新的“七寸”升级杀招、绝招。明代戚继光创造“鸳鸯阵法”,在战场上多次以少胜多大败倭寇。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将领罗炳辉升级“鸳鸯阵法”,创立“梅花桩法”,在南京六合县以1∶10的战损大败日伪军,取得金牛山反击战胜利。曾让倭寇胆寒的“鸳鸯阵法”在抗日战场上焕发新的生机。
现代战争的多样性表明,昔日的“李云龙”已无法指挥今天的战争,昨天的“许三多”也难以称雄今天的疆场。我们的战争思维和训练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破旧立新,磨合到位,才能让“一招鲜”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招鲜”不能成为“一时鲜”,如果只具备“三板斧”的本事,就很难应对敌人新生的“三头六臂”。应不断从理念、机制、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一招鲜”进行创新重塑,提升“一招鲜”的针对性、实用性,练就出“七十二般变化”的“数招鲜”,这样就能以点带面、以线扩面,推动备战打仗工作的整体提升,增添“吃遍天”的底气,就能在未来战争中有招可出、有招制敌、决战决胜。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