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之畔,重温红色记忆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0-24 09:19:36

  武警福建总队龙岩支队官兵走进长汀县探访“红军长征第一村”——

  汀江之畔,重温红色记忆

  ■刘华勋 本报记者 陈晓杰

  汀江蜿蜒流淌,两岸青山叠嶂。暮秋时节,记者随武警福建总队龙岩支队官兵一同走进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探访这里的红色故事。

  中复村(原钟屋村),是我们的第一站。这里是中央红军第九军团万里长征的“零公里”处,被称作“红军长征第一村”。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这个“福建的最远的地方”,指的就是中复村。

  1934年秋,松毛岭战役结束,红九军团将士们在村里的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后,告别父老乡亲,在萧瑟秋雨中踏上漫漫长征路。中复村至今保留着当时的红军指挥所、红军街、医院等红色遗址。

  在松毛岭下坡尽头的319国道边,有一座客家围龙屋——当年松毛岭战役打响时,这里曾作为红军战地医院救治伤员。在院内红色历史展示区的墙壁上,有一则“女子担架队”的故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当时,山高路陡,没有一处好走的路,有时候需要四五个队员翻山越岭才能把红军伤员抬回来。”红军后代、中复村义务讲解员钟鸣介绍,当时,村里的男性不是在前线打仗,就是在支前。时年19岁的蔡招生妹发动钱六妹等28位年轻妇女组成女子担架队,两人一组冒着炮火抬伤员。其他年纪大一些的妇女则帮助护理红军伤兵。

  如今,中复村依靠红色旅游走上振兴发展之路,蔡招生妹的小儿子、现年72岁的钟家全便在离红军战地医院旧址不到100米的地方开了一家便利店。

  “母亲健在时,经常有记者来采访,不过她不愿回忆残酷的往事,很少说起自己的事。”钟家全记得,母亲曾跟他讲,那时有一个连的红军借住在他家,早上一个连的战士出去打仗,晚上只回来一个人。

  为了配合红军作战,村民们踊跃扩红支前,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看护队等,和红军一起修工事、挖战壕、抬伤员、运弹药,附近几个村子都是有人出人、有粮出粮,只要红军一声招呼,村民从没有二话。

  中复村观寿公祠前,竖着一块刻有“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的石碑。每年新兵下连,武警龙岩支队长汀中队都要组织官兵到这里举行宣誓仪式。“我们希望新战友能铭记红军长征历史,牢记我们从哪里出发,我们为什么出发。”武警龙岩支队长汀中队指导员温添荣说。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南坑村的一处山顶。向远方眺望,一片片密林尽收眼底,泛黄的银杏叶点缀山间,煞是好看。

  南坑村党支部书记袁健杰告诉记者,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20多年前,这里岩石裸露、荒山连片、土地贫瘠。一茬茬官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如今,南坑村建成占地面积2000余亩的银杏生态主题公园,入选福建省农业旅游示范项目实施地,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驻守一方,造福一方。据统计,10余年来,驻军部队累计派出官兵万余人次,在长汀县植树造林3万余亩。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长汀县委领导表示,战火硝烟已经远去,但是红军和长汀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依然在口口相传、军民同心的故事仍然在延续。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