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周燕虎 方 兴
●敢字为先、拼字在前,体现的是挺身而出、走在前列的做事风格,展现的是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彰显的是敢走新路、敢开先河的胆魄智慧,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成就事业的必备品质
前不久,习主席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敢为人先、敢拼敢闯,才能赢得新成就;畏首畏尾、抱残守缺,很难创造新业绩。新征程上,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保持一马当先、奋勇争先的昂扬姿态,坚定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决心意志,争做挺立潮头的弄潮儿、志在登顶的攀登者,才能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敢字为先、拼字在前,体现的是挺身而出、走在前列的做事风格,展现的是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彰显的是敢走新路、敢开先河的胆魄智慧,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成就事业的必备品质。无数事实表明,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向未知领域进军,向奋斗目标进发,并在遭遇挫折、面对困境时能够信念坚定不移,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终能迎来事业的一片艳阳天,赢得新成就、开辟新境界、实现新跨越。
敢为人先是一种眼光、一种魄力,更是高远志向追求的体现。古人讲:“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立志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敢为人先的动力源泉。黄旭华立志科技报国,一心为国默默奉献,隐姓埋名30年打造“大国重器”;李振声立志“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数十年如一日在田间耕耘,为确保粮食安全鼓与呼……正是这种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的人生追求,让许多人的平凡人生散发出璀璨光芒,把丰碑立在了天地间。志向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辽阔。习主席深刻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干大事业需要大志向,有大志向才能培塑大格局。志存高远的人,往往有更为宽广的视野,能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在把握历史机遇、挺立时代潮头中不断创造辉煌业绩。广大党员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应当胸怀强国之志,忠心爱国、矢志强军,把个人“小我”融入强军“大我”,争做强军事业的奋进者、开拓者、搏击者,在奋斗强军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爱拼才会赢”,是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奋斗基因。干事创业就需要这种敢想敢为、敢做敢当、敢拼敢闯的冲劲,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攀别人没有到达的高峰。敢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高的山也能翻越,再难的事也能干成。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战战兢兢,不敢斗争、不敢超越,很难有所成就。“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中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袁伟,面对全新领域,从零起步发起冲锋,紧盯备战打仗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在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邓小平同志曾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行进在强军征途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昂扬姿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充分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坚持知难不退、担难不怯、解难不推,在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披荆斩棘争做先锋、劈波斩浪勇当闯将,坚决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马平川,也没有谁能一直一帆风顺,总是充满曲折、充满坎坷。尤其当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无路处开辟新路、在危局中开创新局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考验和挑战,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面对挫折坎坷,若逃避退缩、轻易认输,必然前功尽弃、一无所成。上世纪50年代,谷文昌和技术人员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适合种植的海防林种木麻黄。没想到,这一年气温突然下降,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倒春寒把大部分树苗都冻死了。谷文昌以坚忍不拔的意志直面困境,积极开展“旬旬造林”试验,最终把荒凉沙岛变成了美丽绿岛。回望历史,许多优秀共产党员都拥有一番与苦难顽强抗争的经历,也都拥有不服输、不言败、不放弃的优秀品质。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把困境当作磨砺意志品质的“磨刀石”,身处逆境不低头,面对挫折不弯腰,无论多苦多难都咬牙挺住,坚持拼搏到最后一刻,以顽强斗志闯过激流险滩,踏平坎坷成大道。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都是历史的创造者。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强国强军大潮中奋勇搏击,以真抓实干作风勇于进取,我们就能更好继承前辈的事业,在奋斗中创造新的业绩,开辟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周燕虎 方兴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