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何东平
●跳出舒适圈,就要突破思维定势,厚积知识储备,敢于迎击风浪
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队员何晓莉,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感慨地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在舒适圈待着很舒服。但是,如果说就在现在这个状态止步不前,我心中还是有一点不甘的。”后来,“就想去尝试不同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丰富起来,不断挑战自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何晓莉的这番话,不但道出了自己成功的秘诀,也给我们以人生启迪。
环境安逸点、工作舒适点,少点挑战和困扰,是许多人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状态,但事实上,安逸和舒适未必就是好事。一个人长时间处在“舒适地带”,会形成惯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定势,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安逸、舒适,但也会在无形中消磨了斗志。心理学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每个人都乐于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展开常规活动,把压力降至最低,把焦虑拒之门外。然而,一个人如果不去打破舒适区的围栏,又怎能在人生路上突破自我、有所作为呢?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更应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激扬担当作为、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让人生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在强军兴军事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跳出舒适圈,就要突破思维定势。人一旦被传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所束缚,必然陷于“一切习惯、习惯一切”的盲目状态,对新鲜事物丧失敏锐性,在固步自封中停滞不前。而一旦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束缚,就会进入柳暗花明的意境,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前,因天气炎热造成推进剂膨胀,无法加注足量燃料,致使导弹射程不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勇于突破传统增添燃料的思维模式,不顾众人的质疑,大胆提出泄出一部分燃料的建议,得到了钱学森同志的肯定,最终使导弹发射成功。近年来,随着军队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官兵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但思维守旧、路径依赖、不动脑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给部队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更好地担起强军使命,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主动跳出舒适圈,着力培养敢想敢干、敢拼敢闯的军人特质,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勇气闯关夺隘、攻坚克难,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跳出舒适圈,就要厚积知识储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军事革命风起云涌,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能力的“迭代率”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如果还陶醉于“高学历”的光环中,沉湎于“一招鲜”的满足里,不重视新知识的储备、新技能的提升,那么我们面对的将不再是“舒适区”,而是“危险区”,就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本科所学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时主攻等离子爆震,毕业后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多年来,她不断涉足新的领域,厚植知识储备,最终实现了飞天梦想。她说:“我喜欢挑战未知领域,享受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成就感。”我们都应抱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心态,自觉克服学习上的“饱腹感”“厌食症”,保持勤奋追赶的学习劲头,在学习中厚植底蕴、练就硬功,为强军兴军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跳出舒适圈,就要敢于迎击风浪。“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告诉记者,中学老师的这句鼓励,她一直记在心里,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和挫折,不断向科学的高峰迈进。在人民军队中,这种为了胜利不惧风雨挑战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困难挑战面前,那些优秀官兵没有半点贪恋舒适的心态,没有丝毫个人利益的计较,有的只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忠诚与勇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广大官兵只有勇于告别舒适的环境,选择到“吃劲”的岗位去加强磨砺,去经受各种矛盾、困难和挑战的考验,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去“煎熬”,到没有退路的地方去“拼搏”,方能练就“铁肩膀”,把自己锻造成党和人民事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