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有长情陪伴
——江西省南昌市梅氏父子两代人接力守护烈士墓67年
■杨西河 本报特约记者 张富华
“清明节到了,人们会赶早来祭奠,我得早开门呦!”仲春清晨,59岁的江西省南昌市革命烈士陵园守墓人梅立新,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开始工作。清扫墓地道路、擦拭英烈堂橱柜……所到之处,都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
资料统计,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人数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安葬在此的不少烈士没能留下太多信息,有的档案只有寥寥几笔,有的出生日期不全,还有的连姓名都没有。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我接替父亲守墓也快40年了。”梅立新的父亲梅朝茂也是陵园守墓人。自1958年梅朝茂参加工作算起,他们两代人已接力守墓67年。其间,除了管护陵园和接待来访人员外,他们父子俩还为许多无名烈士找到亲人。
群山环绕,松柏掩映。幽静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内,纪念碑巍巍矗立。纪念碑后侧,是一片依地势而建、层层环绕的烈士墓群。那里长眠着265名革命烈士。
抚摸着大理石砌成的英烈墙,梅立新说:“这些年,陵园为无名烈士寻亲的工作一直在持续。无论是给烈士户籍地发函、委托其他烈士亲属帮忙寻找,还是在网上发布寻亲信息,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办法,都会去试一下,就是想让每位无名烈士能早日与家人‘团聚’,能早日把名字刻在墓碑上。”
近年来,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下,梅立新和同事已先后为10多名烈士找到亲人。
“多谢你们帮我‘找到’了父亲。”2023年3月,一封来自福建省古田县的信件寄到了梅立新手中,那是烈士周长基女儿写来的感谢信。周长基牺牲后的几十年来,他的亲人一直都不知道他葬在哪里。一次,梅立新查阅烈士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一条与之有关的信息。经有关部门核实和对接后,辗转多方终于找到烈士亲人。
陵园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任方云贵说,为无名烈士寻亲,最难的是收集信息、发现线索。因为负责看守陵园,梅立新不能长时间外出寻访,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当有人前来祭奠时,他就发放英烈事迹调查问卷,以期获得关联信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40多年过去,信息收集工作集腋成裘。如今,梅立新已整理完成400多份烈士事迹资料,不仅为烈士寻亲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撑,还为许多烈士建立和完善了档案。梅立新告诉记者:“为烈士寻亲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也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会坚持下去。”
因为用心守护,梅立新早已将陵园内的一草一木刻在了脑海中。哪排,多少号墓碑,是哪一位烈士,于哪一年安葬……只要访客问起,他都能答得上来。
这些年来,除了守护陵园,梅立新还在宣讲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陵园工作人员说:“陵园年均接待祭扫群众30余万人次,老梅一直是接待研学师生、烈士亲属的主力。”
“父亲曾告诉我,能把烈士守护好,就是功劳一件。尽管我们很平凡,但我们守护的烈士们,却个个都是大英雄。这让我感到很自豪。”梅立新说,守护烈士墓地,不仅是子承父业的接力,更是对英雄精神的致敬和弘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