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合意”与“合理”
■张西成
战争是一种基于暴力的对抗活动,敌对双方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对立。
一方面,己方指挥员的主观意愿和动机,决定着需要采取何种军事行动、做出关于军事行动的何种决策;但另一方面,己方指挥员所拥有的现实条件,特别是所要面对的作战对手,又制约着实现主观愿望的可能性和行动方式。在这种“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对抗态势下,如何既着眼“合意”即合乎自己的行动意图,又着眼“合理”即合乎对方的逻辑思维,努力达成二者的辩证统一,是一名优秀指挥员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历史上有一个“郑人袭胡”的故事,可谓把“合意”与“合理”演绎得淋漓尽致。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武王图谋进攻胡国,为了掩盖企图、迷惑对方,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这还不算,郑武王又召集群臣议事,说:“我想发兵攻打别的国家,你们看攻打哪个国家最为有利?”大臣关其思建议攻打胡国。郑武王听后厉声斥责道:“胡国如同我们的兄弟,你却建议兴兵讨伐,是何用意?”遂令将关其思斩首。胡国国君闻之,以为郑国真心同自己友好,便放松了警惕。谁知不久,郑国突然灭胡于疏备之中。
郑武王为了降低胡国的戒备之心,可谓费尽心机,甚至斩首建议出兵的大臣。这也提醒我们,军事斗争的最高艺术,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然而,敌人也是有头脑的人,采取一厢情愿、强加于人的“致人”策略,敌人肯定不会接受,还会很快被看穿识破,引发更大的反弹力。就如同俗语所讲“牛不喝水不要强按头”,只有顺其所意、投其所好,才能在战场上牵着对手走。军事辩证法有时就是这样,要想让对手去做你所期待的事情,你就应该先做对手所期待的事情;要想让对手听从你的调遣,最好的办法是朝着与自己目标相反的方向去努力。
“对高明将帅如何决胜的理解,是从认识到平庸将帅何以不胜开始的。”既然历史上有“合意”与“合理”协调得非常成功的事例,当然也就有不成功的案例,最出名的莫过于韩国国君弄巧成拙,最后把本国国运都搭进去的蠢计。公元前249年,秦国出兵攻打距韩国国都新郑很近的荥阳,直接威胁到韩国的存亡。面对强敌,韩桓惠王想出一条“疲秦之计”,即派水工郑国入秦,旨在帮秦国兴修水利,以消耗其人力物力,使其无力东出攻韩。郑国入秦后,说服秦国用10年功夫在关中平原修建了一条长达300里的“郑国渠”。郑国渠虽然消耗掉秦国部分国力,但为秦国带来巨大利益,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诸侯”,郑国渠建成不久,韩国也被灭了。
自以为妙计的“疲秦之计”,不承想弄巧成拙成为强秦之策,这是韩桓惠王当初没想到的。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鲁莽家,只想到自己的目标、只顾及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忘记同一问题具有很大的益损性。因而,在谋略的构思与设计时,如果只重于“合意”而轻于“合理”,只想着尽快达成自己的意图,有可能会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智能化战场上的强敌,我们务必发扬以智斗力、以谋取胜的传统优势,善于分析知己、深入研究知彼,多站在对立面思考问题、多预测作战行动的后效应,使所定之策、所行之案,始终在既“合意”又“合理”的轨道上运行,确保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效益。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