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泛在共享面临挑战
■王永华 孔 铭
当今,数据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数据的加速流通与广泛应用,需要同步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
近年来,频发的数据信息泄露事件,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2021年8月,黑客攻破英国选举监管机构网络系统,盗取了大量英国选民的个人信息。这成为英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信息泄露事件之一。
军事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数据依网泛在共享、数据的集中和数据量激增,以及信息网络易遭受入侵等问题,使得数据信息安全防护的难度骤增,可能成为战争和作战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多源数据汇集,增加被攻击点位。
未来战场上,数据来源广泛、数量巨大、传输路径多样,攻击者可利用数据结构特点和数据库漏洞,采取不同的途径,对目标数据进行多种隐蔽攻击。
此外,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大数据技术,攻击者可整编、累加网络上各种零散的、看似不重要的数据,拼接形成完整、翔实的作战数据。采取这种数据窃取方式,攻击者不必进入核心网络节点,就能挖掘出高价值数据信息。
——云端存储,出现安全新漏洞。
云计算出现之前,数据主要集中存储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中。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数据集中存储到“数据中心”,也就是所谓的“云端”。
战时,根据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各种数据实时海量涌入“云端”。依托云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交互功能,指挥人员可以借助“云端”服务,实现对所需数据的实时调取、分析,用以辅助决策。
与此同时,存储于云计算环境中的作战数据,其安全完全取决于云服务平台,一旦云服务平台的安全管理出现疏漏,必然导致作战数据泄露或丢失。同时,联合作战要素依网连接,行动因网协同,网络是敌方首要攻击目标。如果敏感的数据信息上了“云端”,必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攻击目标,存储和流转于云端的数据随时可能遭受致命攻击。
——网上隐蔽攻击,难以溯源应对。
“棱镜门”电子监听事件表明,利用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窃听、监视网络上各种情报,这种隐蔽的侦测手段使数据的安全响应形同虚设。其背后的操作机理为,网络监控预警通常基于一定的风险评估、入侵模式和监测技术手段设计,一旦攻击者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很容易误导欺骗控制预警系统。
这也就造成了网络监测预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入网窃取数据信息的方式十分隐蔽,网络中流转数据的规模十分巨大,来源异常复杂,攻击者一旦掌握网络漏洞,入侵网络后可以在网上“守株待兔”,窃取各种重要数据,很难对其进行定位并反击。
当今时代,联合作战体系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的赋能,数据是重要的战争资源,广域、实时共享数据是发挥其信息价值的必由路径。然而,在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和数据共享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不影响数据流通和利用的同时,严密防范数据泛在共享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各种攻击和泄露。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