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军垦礼赞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4-30 13:36:06

  军垦礼赞

  ■李 洋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内场景。杜大彦摄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戈壁滩上崛起片片绿洲,笔直的白杨排列成林,排排红砖房错落有致。人间的烟火气与远处天山的皑皑白雪相互映衬,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塞外景观,让人不禁回想起那段震撼人心的军垦历程。

  瞻仰王震将军的雕塑后,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16个大字最先映入眼帘。其后,一座巨型雕像把军垦前辈们昂扬的精神面貌定格在时间的长河中。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10万将士,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战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肩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在戈壁荒滩上开垦出一片片绿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陶峙岳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垦区,我确实被眼前那幅波澜壮阔的垦荒场景吸引住了。天山南北,塔河两岸,纵横数千里,到处是飘扬的战旗,到处是垦荒的大军;还有那上下翻飞的坎土曼和爽朗的欢声笑语……”

  “坎土曼”,是一种新疆当地的农具,也是当年军垦官兵手中的“武器”。博物馆展柜中那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坎土曼”正是军垦官兵坚韧毅力、无畏勇气和不屈精神的见证。

  展柜里还展示着一件有296个补丁的军大衣。这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历经岁月洗礼,见证了那段艰苦创业、昂扬澎湃的岁月。当年,很多军垦官兵只有一套衣服,加上很多工作要靠人力手提肩扛,衣服磨损很快。这件军大衣的捐赠者王德明和其他同志每次拉架子车后,军大衣都会被磨损,时间长了,就出现一条从左肩到后背缝了又烂、烂了又缝的裂口。有亲历者口述说:“干部战士为节省开支,3年没领军装,一人一套褪了色、打了补丁的军衣……就那一件衣服也是省掉衣领和口袋的……”

  馆内,一座名为《一双眼》的雕塑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一个年轻战士睁大眼睛,辨别着回家的路。他一手提灯,一手搀扶拄着拐杖的老战士。在那段艰苦岁月,长期高强度劳作加上营养不良,让很多军垦官兵得了夜盲症。因此,他们在夜晚看不清回营的路,经常遇到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垦先辈们以班为单位,把珍贵的蔬菜集中起来,让班里年纪最小的战士吃,让他的眼睛不被夜盲症困扰,保证天黑后能带着大家安全找到回营的路。“一双眼”见证了军垦官兵的团结、牺牲与奉献。

  今天,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兵团精神却从未褪色,依然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来人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沿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