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实击虚”还是“摧坚夺魁”
■陆 锋 王 毅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认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其意在避开敌军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处,攻击其薄弱环节;而《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擒贼擒王”则强调“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即通过击溃敌人的主力,抓获其首领,便可瓦解敌军。这两种用兵谋略看似矛盾,实则相互关联,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共同构成一种动态博弈的法则。
“击虚”与“摧坚”相互区别。战场上,对于敌情“虚”与“坚”的判断至关重要。所谓“虚”,可以是敌人兵力部署薄弱的地方,也可以是敌各部分之间的间隙,或敌方整个作战体系中最脆弱的一面。所谓“坚”,一般指敌方攻击力最强的部队以及防御最坚固的地方。但由于决策者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双方对同一战争要素和情况的判断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一方精心打造,予以重托的“坚”点,在另一方眼中可能正是破敌制胜的“虚”点。赤壁之战中,曹军为一举击溃孙刘联军,将己方战船用铁链和木板逐个连接,打造出一个犹如城堡的巨物,以便发挥其陆地兵力优势。然而,曹军此举却成为吴蜀联军实现以弱胜强的关键。深谙水战之道的吴军利用火攻,一举烧毁被捆在一起的曹军战船,迫使势在必得的曹操败走华容道。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政权以各大城市为重心,而代表更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则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指引下,视广大农村地区为根基,走出了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推翻国民党政权,取得革命胜利。
因此,不论在战术层面还是战略层面,正确分析“虚”与“坚”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科学决策“击虚”还是“摧坚”,是赢得战争的关键抉择。现代战争复杂的战场环境和制胜机理使“虚”与“坚”的相对关系更加突出,同时对于指挥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挥员应善于洞察对方的“虚”与“坚”,从而在主观上做到避“坚”击“虚”,运用好两者间的关系。
“击虚”与“摧坚”相互联系。“击虚”与“摧坚”作为两种进攻策略,虽然实现路径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都服务于胜战这一共同目标。“击虚”讲究巧胜,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摧坚”则追求决胜,直捣黄龙,一击必胜。避开敌方主力打击敌弱点的终极目的在于更快达成战胜敌人的战略目标,而对敌要害的摧毁又能削弱敌方力量,造成新的“虚”点。因此,“击虚”与“摧坚”并非彼此割裂的战术动作,而是并存于同一作战过程中。首先,两者之间可形成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摧坚”虽然重要,但选择硬碰硬并非都是上策,善用计谋的指挥员往往通过“击虚”行动为最后的“摧坚”创造条件。官渡之战中,曹军面对数倍于己的袁军,未选择与其主力决战,而是奇袭袁军在乌巢的后勤粮仓,动摇袁军军心,从而为最终以少胜多奠定了基础。其次,从战争全局角度出发,两者构成“总分”式战略架构,即战略全局上的“摧坚”,战术局部上的“击虚”。“摧坚”的目的在于实现胜利这一战略总目标,“击虚”往往达成的是战术层面的快速突破。《孙子兵法》强调“全胜为上”,即局部行动需与“伐谋”“伐交”等全局策略配合。诸葛亮七擒孟获过程中,其战略目标是消除民族隔阂,实现西南大后方的长治久安,那么攻心即为“摧坚”,军事上的胜利即为“击虚”。为服务于总体大局,诸葛亮先后六次选择放弃单纯的军事胜利成果,最终顺利实现收复民心的目的。
对于指挥员来说,掌握“击虚”与“摧坚”的相互联系,始终瞄准胜战这一最终目标,才能正确合理制订作战计划。由于技术的赋能,现代战争中两者联系更加紧密,必须把握“击虚”与“摧坚”的度,善于利用其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上的胜势。
“击虚”与“摧坚”相互转化。《孙子兵法》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虚”与“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地、因时、因势不断变化,“击虚”与“摧坚”的策略选择也随之发生转变。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联军试图通过摧毁南联盟防空系统达到击垮其抵抗意志的目的,但因当地地形天气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空袭效果大打折扣,转而将防守薄弱的基础设施作为空袭目标,最终成功逼迫南联盟接受停火协议。现代战争,技术优势与战术创新的结合使“虚”与“坚”的转化更加明显。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使用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军队大量坦克等重型装备,证明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钢铁洪流”在信息化战场上可能已经沦为新的“虚”点。当一方意识到己方“虚”点将成为敌方打击目标时,往往会重新调整兵力部署,使战场“虚”与“坚”的态势发生变化。诺曼底登陆前,盟军通过“坚忍行动”制造虚假情报,使德军误判加莱为盟军主攻方向,从而将重兵部署于加莱一带,造成诺曼底防线空虚,为后续登陆作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现代作战是囊括陆、海、空、天、电、网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维领域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作战要素翻倍增长且互联互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复杂性与快节奏使战场“虚”与“坚”的变化更加频繁。这一特点促使指挥员必须实时掌握战场态势的动态变化,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击虚”与“摧坚”选项,使其按照设想的方向发展。
总之,“避实击虚”与“摧坚夺魁”并非对立关系,其中蕴含的制胜机理要求指挥员能够依据战场环境及既定作战目标,找到动态变化中的平衡点,进而以最小代价取得战争胜利。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