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边防见证鱼水深情
——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发挥自身优势画好军民“同心圆”
■黄 超 邱 鹏
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官兵帮村民解决蔬菜滞销难题。
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官兵与护边员一起为村民讲解边防政策。
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官兵在戍边石前进行国防教育。
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官兵与护边员联合巡逻。
伊犁河畔,“武警爱民学校”内书声琅琅;中哈边境线某点位旁,“惠民驿站”里暖意融融……初夏时节,笔者踏访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援建的团场一线和边境“驿站”,被边防军民心底涌动的鱼水深情感染。
画好“同心圆”,架好“连心桥”。近年来,该支队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通过持续加强军地协作,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成果,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作出积极贡献。
军民联合——
守护一草一木
冬日,天空下着大雪,中哈边境线上的23号民兵哨所,就像镶嵌在茫茫雪原中的一颗宝石。隔着一片稀疏的白桦林,邻国边境小镇清晰可见。
每年春节前夕,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都要组织官兵到中哈边境线上,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护边员联合巡逻。这让该支队不少主动请缨参加巡逻的官兵,多了一段难忘经历。
这天一大早,一支由武警官兵和护边员组成的联合巡逻队,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边境线上。
雪厚冰滑,非常消耗巡逻队员的体力,就连平时很活跃的护边犬也有点吃不消,时不时趴在雪窝里喘上一会,看得随队巡逻的卫生员周仁鑫格外心疼。
周仁鑫是该支队一中队中士卫生员,本可以在春节前探亲休假回家。但他考虑到哨所位置偏僻,周围没有人烟,距离最近的团场医院有40余公里山路,医疗条件比较差,就主动请缨参加巡逻任务。
巡逻路上,每天晚上周仁鑫都坚持逐人问诊,因人而异为战友和护边员提供理疗服务。
今年57岁的党鹏程,是哨所的一名老护边员。由于长期坚守在戍边一线,他患上了肩周炎、关节炎等伤病,特别是遇到大风大雪天时,都要饱受病痛折磨。
看到年纪和自己长辈相仿的党鹏程如此难受,周仁鑫每天都利用休息时间,给他做理疗推拿。
除夕当晚,第一次参加巡逻的该支队驾驶员刘建豫,在日记里写道:这里是无人区,这里是边境线,这里的年夜没有万家灯火,也没有绚烂烟花,甚至连一串爆竹的声响都听不到,这里只有风声。这里的四野是一片触不到边的黑暗和寂静,但这里还有一抹光亮,就是这抹光亮,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团圆幸福。
“把青春梦想融入祖国山河。”笔者翻阅着刘建豫的日记,感受着字里行间的激情,不禁感慨万千:那是官兵用青春、热血、生命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更是用职责、担当、使命践行着“胡杨卫士”的忠诚、奉献、价值,以及“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铿锵誓言。
“刚接到牧民巴合布力报告,有一辆橙色越野车向边境线驶去,请配合边境警务站民警、护边员迅速封锁1号设卡点,展开排查管控……”巡逻途中,官兵接到边防指挥中心命令,配合处置突发情况。
兵团第十师领导介绍,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防的独特优势,他们在“五位一体”多级联动管边控边格局基础上,联合驻地武警力量,通过修订边防委员会工作规则、护边员巡边规范、军警兵民联防等制度规定,拓展形成了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多级联动管边控边新格局,守护好边疆的一草一木。
“边关之固,固在党政军警兵民同心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该支队领导说,近年来,他们积极对接驻地师市,主动从建组织、配资源、联力量3个层面,融入驻地兵团师市的强边固防体系,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兼容、权责相符的管边控边指挥体系,实现了组织指挥一盘棋、信息共享一张网、力量编成一张图,推动了边防管控力量攥指成拳。
笔者在某边防指挥中心看到,边防执勤哨所、边境检查站、边防派出所、民兵哨所等管边站点的画面,在联防联控指挥平台信息综合大屏上实时显示,千里边境线“一网尽显”。在该支队六中队作战勤务值班室,驻地边境团场担负的边境线管段画面实时在线,只要边境上出现突发情况,中队官兵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和展开后期处置,让精准控边成为常态。
惠民工程——
温暖一家一户
“感谢子弟兵,有你们的关心帮助,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一定更加认真地守好边、戍好防。”接到哈萨克族护边员山巴依的电话,该支队六中队指导员王佳十分开心。
上次给惠民驿站送物资时,王佳还是六中队的一名排长,他带着4名战士,为驿站送去了煤、蔬菜等生活物资及应急药品,还帮助修葺了执勤点的房屋,有效地改善了山巴依、马银材等4名少数民族护边员的守防环境。山巴依等护边员从执勤点回撤后,经常与王佳通电话。
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惠民驿站建设,是这个支队开展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位于科古琴山深处的宏达坂惠民驿站,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科古琴,哈萨克语意为“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群山巍峨矗立,山顶被厚厚的冰川积雪覆盖,就像是一条长长的哈达,连接着中哈两国。
宏达坂“藏”在科古琴山深处的褶皱里,因达坂上的山体富含铁元素呈红色,在阳光下格外亮眼而得名“红达坂”,后改称“宏达坂”。这里山高谷深,人迹罕至,周边雪峰环绕,海拔近4000米。每年大雪封山期长达8-9个月,只有夏季气温最高的几个月,护边员们才能进驻守防。
宏达坂边境执勤点,是一座有4个房间的铁皮房屋。因海拔高,山路崎岖,物资保障困难,使这里的戍边环境格外艰苦。在该支队援建惠民驿站前,这里还是一个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网络、不通长明电的“四不通”执勤点。
山中天气多变,七八月也会下雪和冰雹,夜间气温更低,铁皮房屋不保暖,需要一直烧煤取暖,吃水要到山谷溪流里挑,蔬菜肉类等副食半个月才能送一次,熊、狼等猛兽还经常出现在哨所周边……来宏达坂执勤点守防,艰苦孤寂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忍耐极限。
该支队领导介绍,他们前期在规划建设“惠民驿站”时,就了解到宏达坂执勤点极为艰苦的守防环境。于是,支队党委决定在宏达坂援建集边防巡逻执勤房、边民放牧服务点、前移管控支撑点等功能于一体的“惠民驿站”。
他们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宏达坂驿站,为执勤点升级了钢结构新型保暖材料板房,配备了太阳能发电板,通了自来水,增添了燃气灶、洗衣机等生活设施,新建了洗澡间,置换了崭新的桌椅、床铺,还为哨所补齐了应急物资和应急药品,让护边员每天巡逻后都能洗上热水澡,吃上热乎饭,极大地改善了守防条件。
“像宏达坂这样的‘惠民驿站’,我们支队一共援建了5个。”该支队领导说,他们立足稳边固防,用心服务保障,按照“提供便利条件,实现应急保障,丰富文化生活”的要求,采取军地共建、军民共管方式,为驿站配备应急保障物资设备,提供医疗救治、通信联络、避难应急、政策宣讲、应急草料补给等多项惠民服务,真正把“惠民驿站”建设成为军地衔接的联络站、执勤巡逻的接力站和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作为惠民工程的延伸,该支队还利用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召集边民在驿站举行升国旗仪式;依托驿站与驻地村党支部共同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定期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等,加强边民爱国主义教育;选派“兼职党建指导员”到帮扶村开展支部联建共促活动,持续加大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农家书屋,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搭建边境乡村电商直播间,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难题,拓宽帮扶村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以务实举措,温暖着一家一户。
近年来,该支队以产业为引领,闯出增收致富新路,实现以边民富、边关美促进边境稳、边防固,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带动了各族群众自觉固边守边护边。据了解,下一步他们还将着眼提升边民文化素养、致富能力,将驿站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成“教育培训中心”和“信息交互枢纽”,进一步帮助边民开阔视野,打开致富新思路。
国防教育——
融入一岗一哨
西北之北,春意阑珊。在阿拉克别克河右岸的小院里,军武哨所前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格外鲜艳夺目。
该支队八中队排长陈宝龙,受指导员迟秀程所托,驱车来到军武哨所。他代表中队官兵聘请戍边模范马军武、张正美夫妇担任国防教育“编外指导员”。
“马叔、马婶好……”走进哨所,陈宝龙讲明来意。马军武、张正美夫妇欣然接过聘书。
不久之后,“新时代红色故事讲堂”在界河边的戍边展厅里开讲了。马军武以视频直播的方式,给几百公里外的武警官兵,上了一堂关于戍边守土的国防教育课。
巡边,守水,护林;一个哨所,一座界碑,一条界河。在一万多个日夜里,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这就是夫妻俩一生的守望。这堂相聚云端的国防教育课,尽管没有多少华丽辞藻,但令中队官兵印象深刻,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七一勋章获得者、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八中队驻地有着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迟秀程告诉笔者,他们在上级的积极协调下,主动加强军地协作,利用视频直播方式,打破时空界限,持续开展政治小教员比武、新时代红色故事讲堂、红色家书分享活动,邀请驻地戍边模范人物,在边境一线、国门界碑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国防教育融入一岗一哨。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是一代代兵团人的戍边心声,也是一茬茬“胡杨卫士”的真实写照。结合父亲李永红曾在中队当过兵的特殊经历,上等兵李辰曦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我父亲是咱们中队的一名老兵,也在我们坚守的地方奉献过青春。”前不久,该中队将国防教育课堂设在老营区,站在早已废弃的岗楼前,李辰曦讲起父亲的戍边故事。
有一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遇暴风雪天气,40多辆地方群众的车被困在路上。接到求助电话后,中队立即组织官兵赶赴现场救援。李永红和战友们冒着刺骨寒风和鹅毛大雪,协助交管部门疏通道路、铲冰除雪,成功救出被困群众。
“不要轻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要轻视自己肩上的这份责任。”那一堂国防教育课,中队官兵凝神静听,在李辰曦的深情讲述中,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个人对使命、对责任、对军旅、对国防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该支队五中队,每当新兵下队,他们都会邀请老邻居、与官兵有着40年深厚情谊的维吾尔族卡德尔大叔一家来营区认亲,上一堂特别的国防教育课,引导官兵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守护绿水青山。
国门界碑,哨所岗楼,处处都是国防教育课堂;戍边模范,身边战友,人人都能担当国防教育主讲。如今,在这个支队的任务辖区,军民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氛围越发浓厚,“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深深扎根高原边防军民心中。
本版照片由黄 超提供
版面设计:扈 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