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7-14 15:24:36

  公益摄影师戚辉和他的团队11年行程7万余公里,拍摄并关爱213名冀东抗战老兵——

  “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唐国安 陈 浩 侯玉春  

戚辉在冀东抗战老兵董宝林墓碑前摆放《记忆永不褪色》一书。杨金忠摄

  2018年6月30日,《记忆永不褪色——纪念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80周年摄影展》开幕式现场。陈 洁摄  

戚辉趴在床上倾听冀东抗战老兵卢明讲述抗战故事。朱明辉摄

戚辉探望住院的冀东抗战老兵董悦。丁志宏摄

戚辉与冀东抗战老兵王玉堂亲切交谈。钱兆福摄

戚辉为冀东抗战老兵宁东明拍照。钱兆福摄

  唐山学院“红色情”社会实践小分队采集冀东抗战老兵陈有金手模后,与陈有金合影。戚 辉摄

  人物简介 戚辉,河北唐山著名公益摄影师,自2014年7月发起“永不褪色的记忆——寻访冀东抗战老兵”公益摄影活动以来,他和团队成员行程7万余公里,拍摄并关爱213名冀东抗战老兵。他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志愿者”“感动河北年度人物”等荣誉,并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董老,我们来看您了!”

  6月21日,夏至。河北省滦州市东安各庄镇松树营村,冀东抗战老兵董宝林的墓前来了一群特殊的祭奠者。他们是唐山市“永不褪色的记忆——寻访冀东抗战老兵”公益摄影活动发起人戚辉和他的团队成员。他们轻轻擦拭墓碑,逐一献上鲜花后,还专门摆放了一本装帧精美的《记忆永不褪色——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

  “董老,我兑现了当年的承诺,虽然书出的有些晚,您没能亲眼看到,但终究还是出版了。马上又到‘七一’了,您是抗战时期的老党员,向您致敬!”戚辉一边拂去墓碑上的灰尘,一边轻声诉说,泪水模糊了双眼……

  2017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戚辉寻访到老兵董宝林。1928年2月出生的董宝林,1946年5月入党,参加过干河草、彭家洼、曹西庄等战斗,荣立过大功一次。寻访过程中,戚辉惊喜地发现,这位抗战老兵有一本100多页的手写抗战史料。受董宝林启发,戚辉决定在拍好冀东抗战老兵照片的同时,撰写一本冀东抗战老兵访谈录,留住他们的烽火记忆。这个想法得到董宝林的大力支持,他不仅将自己的手稿继续完善,还主动帮戚辉寻找其他老兵、核对采访笔记。

  2019年4月,正当他们憧憬新书出版时,董宝林突发心衰溘然长逝。戚辉强忍悲痛,继续自己的采访写作,直到这次将新书摆放到老人墓前,才算了却了这桩心愿。

  寻访老兵,和时间赛跑

  在戚辉几百页的寻访笔记中,很多页都有折过的痕迹,这是他对仍健在的抗战老兵进行的特殊标记。老兵离世了,他就将折痕压平,一本笔记如今只剩下7个折页。刚被压平的那一页,属于抗战老兵郭振江。

  郭振江,河北省昌黎县人,1944年2月在晋察冀军区参军,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退役回乡务农。今年4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戚辉和他的团队又发起为冀东抗战老兵赠送肖像照片公益活动。他们为寻访过的老兵制作16寸彩色照片,并附上生平简介,送给老兵或其家人后代。遗憾的是,郭振江没能看到自己的定制肖像,他于5月26日凌晨突然离世。得知消息的戚辉,当即放下手里的工作,驱车100多公里,于当天下午把照片送到郭振江的子女手中。

  戚辉和他的团队关注和郭振江一样自愿回到农村的抗战老兵,源于一次机缘巧合。

  2014年7月,戚辉有幸接触到已是迟暮之年的玉田县新丰村八路军老战士王永贵。就是这位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回乡务农时,把奖章、证书还有一副中尉肩章包裹起来,藏进家中的柜子里,从不向人提起。即便家里困难到为老伴治病差点卖房子的地步,王永贵也没有张口向组织要过救济。当戚辉问他为何要这样做时,王永贵平静地说:“因为我是军人,更是党员!”“就是这句风轻云淡的回答,让我被深深震撼:一个人真的可以这样纯粹而朴实!由此,我萌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寻访关爱这些抗战老兵的想法,这一干就是11年。”戚辉说。

  2015年清明节,戚辉带领公益摄影团队到冀东烈士陵园瞻仰先烈时,听到有人跟陵园负责人说,有位身患癌症的抗战老兵要祭奠他牺牲的战友们。

  戚辉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彼时那位老兵已经无法自主行走,是家属用轮椅推着进入陵园的。但在每座烈士墓碑前,老兵都坚持站起来鞠躬,然后由家人扶着摆放鲜花……

  戚辉随后寻访得知,老兵叫左廷权,曾是晋察冀军区17军分区副政委曾辉的通信员,那次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祭奠。一年后,老兵左廷权含笑“归队”。

  一年冬天,戚辉了解到一位参加过冀东抗战的老兵就住在不远的山村。等他们绕过积雪路段赶到这位老兵的家时,老兵已因脑卒中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还有一次,戚辉与一位抗战老兵约好次日拜访。当他们第二天下午两点赶到时,老人却已于当天清晨去世……

  “11年来,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寻访过的老兵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也有92岁。每一次听到老兵辞世的消息,我的内心都很沉重,也愈发感到时间的紧迫……”戚辉说。

  “尽管已离开部队几十年,但老兵们风采依旧。一提起当年上阵杀敌,他们的眼睛炯炯有神。”每次戚辉给这些老兵拍照时,他们提得最多的要求就是把胸前的军功章拍清楚一些,好让后代知道“自己打鬼子时不是孬种”。

  这11年,戚辉的公益摄影团队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近80人;这11年,他们马不停蹄地寻访213位冀东抗战老兵,抢救性挖掘60万字的抗战口述史,并从中整理出160余篇敌后抗战史料。

  戚辉说,老兵不死,精神长存。

  关爱老兵,团队全心投入

  “每位抗战老兵都是一本教科书,每个人的经历都令人肃然起敬。”11年寻访,戚辉和他的团队收获太多的震撼和感动。

  迁安市沙河庄抗战老兵侯德学,是1945年3月入党的老党员。因为大儿子瞒着他申请政府救济修缮房顶,他觉得给组织添了麻烦,大半年时间都没搭理大儿子。

  唐山市丰润区靳家屯抗战老兵陈振民,从1993年开始,每年将一个月的离休工资捐给当地小学,还多次参加扶贫济困、帮老助残、支持未成年人教育等公益活动,累计捐款达50余万元,自己却一直住着不到40平方米的低矮旧房,去世前还嘱托家人将遗体捐献。

  ……

  11年的寻访,让戚辉深切感到,正是这些蹒跚的脚步、佝偻的身躯、浑浊的眼眸,铸就了当年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是他们用14年的血战挺直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他们当年的热血拼杀。”

  立信于心,践爱以行。怀着这种感恩之心,戚辉和他的团队在给抗战老兵送去精神慰藉的同时,也尽可能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反哺。11年的相伴,整个团队与镜头前的这些抗战老兵们虽非亲非故,却又如亲如故,心心相念。

  2018年12月11日一大早,戚辉和志愿者、爱心人士冒着纷飞的雪花,驱车赶到丰润区张家洼村,送刚刚辞世的92岁冀东抗战老兵刘沛玉最后一程。

  1943年,17岁的刘沛玉参军到冀东八路军丰玉宁支队,随队一路征战。1952年,他因伤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响应号召,回到农村老家。他和老伴无儿无女,晚年体弱多病,靠政府补助生活。2014年底,戚辉团队寻访刘沛玉后,每月都给他送去生活物资,直到老兵离世。

  据统计,11年来,戚辉和团队摄影人、志愿者在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鼎力帮助下,先后募集资金、物品、药品总价值超过40万元,对刘荣勋、刘沛玉、张珍、董悦、高付海、卢明等90多名无儿无女、身患重病的抗战老兵,常年不间断地进行帮助。

  2023年4月7日,迁西县上董庄子村抗战老兵董悦溘然离世。在外地的戚辉驱车200多公里赶到他家,送老兵最后一程。从2014年至今,团队先后为40多位冀东抗战老兵送葬,戚辉亲手为左廷权、刘光阴、李永昌、刘沛玉、刘荣勋、崔玉增、董悦等老兵入殓。

  值得一提的是,这11年间,每逢节假日,戚辉一家三口便化身“移动爱心站”:戚辉为老兵拍照片,采写口述历史;妻子郭晓玲为老兵理发、修剪指甲,做可口的饭菜;女儿戚恺彧为老兵拍摄短视频,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每次影展布展、关爱活动筹备时,他们往往是全家上阵,和志愿者一起操劳奔波。

  传承精神,是责任也是使命

  “和那些十七八岁就牺牲的战友比起来,我已经够幸运了,现在还能为传承抗战精神尽一份微薄之力,我很荣幸。来,按吧!”2018年7月21日,戚辉陪同唐山学院“红色情”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滦州市九百户镇赵家沟村抗战老兵张珍家中,采集他的手模。这是该学院传承抗战精神的一项举措。当戚辉把同学们的来意告诉张珍后,老兵欣然同意。

  从那次活动开始至今的7年时间里,在戚辉的帮助下,唐山学院的师生们不仅采集到30多名抗战老兵的手模,记下6万多字的采访笔记,还录制了数小时的音视频资料。如今,这些抗战老兵的事迹,已成为学院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2019年5月17日,天津医科大学报告厅。戚辉以“记忆永不褪色”为题,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等方式,讲述吴邦、刘紫琦、李春才、安德稳、张兰新等抗战老兵舍生忘死打鬼子救战友的故事。两个半小时的深情讲述,多次被掌声打断,原定15分钟的提问环节,延长到近1个小时。

  2023年3月14日,戚辉应唐山市曹妃甸区征兵办邀请,为即将奔赴军营的新兵讲述冀东抗战老兵的故事。生动的讲述,让新兵们深切感受到抗战老兵护国佑民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冀东军民团结一心、共抗敌寇的战斗精神。“经历过苦难,才知道安宁与和平的珍贵。我们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冀东抗战精神,在火热军营百炼成钢。”华北理工大学毕业的新兵王昱森动情地说。

  11年来,边寻访关爱老战士,边传承抗战精神,戚辉和他的团队先后与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图书馆、曹妃甸区人武部、滦州市委宣传部、玉田县人武部等单位合作,一方面将采访的抗战口述史编辑成教材课件义务宣讲,一方面带领大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让青年人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团队还在北京、天津、唐山、平遥、滦州等地举办“永不褪色的记忆”大型专题摄影展、巡回展,累计观展人数超过30万;出版《记忆永不褪色——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专题画册。戚辉先后被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聘为校外辅导员,成为平津战役纪念馆终身志愿者,曹妃甸区、玉田县征兵宣传形象大使。

  “我们寻访、关爱、宣传这些鲐背之年的老兵,从中汲取时代需要的精神力量,既是对抗战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传承抗战精神的使命接力。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戚辉目光坚定地说。

  版式设计:扈 硕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