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身后留什么
■郑继龙
“身后留什么?”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用一生回答的党性课题。
1951年,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因公负伤,留下严重脑震荡后遗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他总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太少,就跟妻子龚全珍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此后,他多次向组织递交报告,请求组织批准他回农村参加建设。1957年,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随后,甘祖昌带着全家在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扎下了根。
回到农村的几年间,甘祖昌全家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他立下家规,不吃超过一元钱一斤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元钱一尺布的衣服,吃饭时,碗里绝不允许剩一粒米饭。甘祖昌始终保持着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却将自己三分之二的工资拿出来修水利、建学校、扶贫济困。村里没有水,他就带领乡亲们肩挑背扛,硬是修成了25公里长的灌溉水渠,让“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村里路不通,他就组织村民架起了10多座简易实用的桥梁;村里没有电,他又带领乡亲们建起了水电站……
甘祖昌给群众留下了脚下平坦的路、田里丰沛的水,却从来没有想过给儿女留下一条“康庄大道”。
“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这是甘祖昌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生践行的准则。甘祖昌的三女儿甘公荣品学兼优,获得高中推荐升学名额,他婉拒班主任:“既然大家都争着上高中,就把我家公荣的名额让给他们吧。”面对女儿的不解和委屈,他拿出牺牲战友的旧布鞋,讲了战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遗言。这“一让一讲”,让的是待遇,讲的是风格,立起的是克己奉公的高尚人格,传承的是清廉自守的清正家风。
他的妻子龚全珍同样如此。这位放弃城市生活随夫返乡的大学毕业生,把心血都倾注在乡亲们身上,离休后依然奔波在助学助困的路上,临终前把最后一个月工资都作为特殊党费上交。女儿甘公荣继承了这份“传家宝”,她生活俭朴,却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投入到助学助困的事业中。她常说:“父亲说了,钱财要用在刀刃上。”如今,甘公荣的子女儿媳也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活跃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的第一线。
一名共产党员身后应该留什么?无数党员干部用奋斗实践给出了答案,谷文昌以木麻黄治沙把荒岛变成绿洲、焦裕禄带病为治理兰考“三害”奔波,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是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和造福一方的突出业绩;杨善洲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无偿交给国家,去世时却家徒四壁,孔繁森殉职时身上仅剩8元6角钱,他们给家庭留下的是以身作则、泽被后世的清廉操守和清白家风。沉甸甸的群众口碑、造福一方的惠民实绩、堪为表率的高尚人格、代代相传的清白家风,这些都是党员干部身后应当留下的宝贵财富。
反观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在权力与物欲的旋涡中迷失了方向,被贪念蒙蔽了双眼,将党性原则抛诸脑后,有的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面子工程、虚假工程,给后续发展留下烂摊子,劳民伤财,坏了口碑;有的当“甩手掌柜”、做“太平官”,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走,让政策空转、机遇错失,冷了群众的心;还有的在“为子孙铺路”的妄念中迷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疯狂敛财,腐化堕落,结果身败名裂,不仅葬送了自己,使家庭支离破碎,更损害了党的事业,败坏了党员干部形象,留下了无尽悔恨。这些沉痛教训,值得深思和记取。
对党员干部而言,常想身后留什么,既是对初心使命的叩问,更是对党性修养的砥砺。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一方面要保持政治本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追求,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工作准则,心系百姓想事、笃实党性干事,确保干出的政绩任何时候都经得起人民的评价、历史的检验。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树立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好家风,不仅要在日常点滴中涵养高尚品德,树立榜样标杆,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向亲属子女阐明“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教育家人不慕虚荣、不搞特殊,洁身自好、堂堂正正,守住精神高地,传承清正家风。
作者:郑继龙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