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飞手+人类飞手——
“半自主”模式:给无人机装上“应急大脑”
■姚舜怀 文兆阳
近期,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某无人机冠军联赛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发的自主无人机系统表现优异。比赛中,在操控无人机完成竞速、穿越障碍等动作时,AI飞手反应敏捷,飞行轨迹比人类飞手操纵的无人机更加稳定、平滑。
无独有偶。不久前,我国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套全自主特技飞行系统。据悉,该系统创造性地借鉴猎鹰、蝙蝠等生物的敏捷性,使无人机能够自主完成“大回环”“桶滚”“倒飞穿障”等高难度动作,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科学·机器人学》杂志。
通过上述新闻可以看到,自主无人机系统带来了无人机机动性能的进步,AI飞手正逐渐走进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
事实上,如今AI飞手代替人类飞手执行任务的现象,在军事领域也愈发常见。
以俄罗斯新型“优卡”反无人机系统为例。该无人机系统一个较大的亮点,就是其借助AI算法独立识别锁定目标,操作简便,取代了以往人类飞手实时操作无人机,极大地解放了人类飞手。
未来,这种基于AI控制的低成本、高效益的防空无人机,或将重塑未来战场的低空防御作战模式。
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按传统模式遥控的无人机易成“断线风筝”,而基于AI算法的无人机“半自主”模式——平时接受指令,失联时借助AI自主决策,就像给无人机装上了“应急大脑”,遇到紧急情况,该模式能帮助无人机在几秒钟内自主决策,成为制胜未来战场的关键。
不过从目前来看,这类“半自主”模式的无人机,距离在陌生环境中随心所欲地机动,仍面临算力局限等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突破,未来战场上“会自己打目标”的AI飞手或将越来越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飞手的经验和智慧依然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从“单点功能”向“全域自主”的跨越。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