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军营之声”
■门建新
前几日,两位女兵到录音室录制“军营之声”小广播。由于稿件中有几句话比较拗口,录制了几遍,效果都不理想。一位有相关经验的战友赶到录制现场,逐字逐句认真指导,两位女兵虚心学习。此情此景,让我的脑海中顿时闪现出那年我与战友录制“军营之声”小广播的一幕幕……
20世纪90年代末,曾在军内报刊发表过几篇文章的我,从高山雷达站调入团机关宣传股工作。当时,为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团领导决定在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及经典歌曲的基础上,开办一个“军营之声”小广播。这一任务自然落在了宣传股的头上。
“小门,开办‘军营之声’小广播的事,我思来想去觉得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就由你具体负责,安排新兵小李和你一起做播音。小广播一定要有兵味、接地气。”那天,时任宣传股股长的霍瑞忠对我说。我听后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忽然成了“播音员”,每天都可以让战友们听到我的声音;紧张的是我从来没接触过播音,能否胜任心里没数。
“绝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不会就学,干就干好!”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索性找来纸笔,对“军营之声”小广播的时长、内容等精心策划。
“军营之声”小广播时长控制在20分钟之内,放在每天早上《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后播出,栏目设置有《新闻快报》《典型风采》《兵言兵语》《报刊文摘》等,确保一周内栏目和内容不重样……当我将策划方案交给霍股长审查时,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那时,由于条件所限,录音设备只是一台普通录音机和两个话筒,需要购买磁带录制。录制设备只能因陋就简,但自身播音能力必须提高。为此,我专门购买了一台小型收音机,每天和小李一起跟着电台的专业播音员练习语音、语速。我们还多次到驻地电台向播音员学习请教。每次录制前,我都反复朗读稿件、熟悉内容,确保不卡壳、不口误;录制过程中注意语气停顿的运用,增强节奏感,确保发音标准、表达流畅……经过半个月紧锣密鼓的学习和试录制,我和小李更加熟悉了播音技巧。
“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军营之声’……”伴着欢快的开播曲,第一期“军营之声”小广播正式和战友们“见面”了。
“军营之声”小广播大部分栏目均为自编自创,定位于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突出兵味。比如《新闻快报》和《典型风采》栏目,我和小李分头到基层单位采访新闻事件及先进典型,及时反映战友们扎根深山、敬业奉献、苦练本领的精神风貌;在《文学沙龙》和《青春有约》栏目中,我们会选播官兵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并邀请有才艺的战友到录音室,为他们录制吹唢呐、拉二胡、弹吉他等节目。
“广播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每次打开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在等待”“我们连刘技师的先进事迹播出啦”……由于“军营之声”小广播兵味浓郁,播出一段时间后深受大家喜爱,就连上级领导来单位检查工作时,听到小广播都伸出大拇指点赞。
自“军营之声”小广播开播,直至我调离机关工作,连续8年时间播出从未间断。“军营之声”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官兵良好的精神风貌,鼓舞了士气,激励了斗志,成为我军旅生涯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