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实战砺锋芒
——“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见闻之二
■中国军网记者 马嘉阳 通讯员 王振 廖彬华 张永清
风拨弄着树叶,送来一阵清凉。
此刻,对于中国海军选手夏鸿成而言,焦躁、紧张却在心中蔓延。他和队友正依托身前的运兵车车窗,瞄准约150米外的公交车——劫持人质的“歹徒”头靶会随机闪现在4个车窗,且每次仅现身3秒。
夏鸿成对比赛规则早已熟稔于心,但现在,风成了最大的变量。他的眼睛不时盯着风速仪屏幕,上面的数字正在疯狂跳动:3米/秒、6米/秒,瞬间又跌回2米/秒……风的方向更是捉摸不定,时间流逝的滴答声在脑海中逐渐放大,他紧咬嘴唇,强迫自己冷静。
呼吸,被压到最轻,夏鸿成调整好姿势,目光透过瞄准镜不停地在几个车窗口游动,等待“歹徒”现身。突然,目标在左侧车窗闪现!肌肉记忆驱动他的食指完成微调、预压、击发!凭借默契配合,夏鸿成和队友在这个课目的比拼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记者了解到,“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课目设置,借鉴了实战案例、近些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应对之策,以及各种特战比武中的国际惯例,每个课目都带有实战背景,凸显实战特点。
7月16日上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参加“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各国参赛队员展开激烈角逐。图为各国参赛队员进行“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课目竞赛。侯崇慧 摄
在“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课目竞赛现场,越南选手黎文芳和队友匍匐在冲锋舟首舷,身体随着船体摇晃而起伏晃动。他们的眼睛死死盯着200米外的目标——两个同样在水面上摇摆的靶标。为了寻找稳定的击发“窗口期”,两人迟迟没有射击。
“如何克服船体和靶标的双重晃动,捕捉风浪起伏中那稍纵即逝的瞬间,是这个课目的主要‘考点’。”该课目主裁判王帅龙紧盯着湖面,神情专注,“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船体晃动幅度略微减小,黎文芳渐渐放松身体,跟随船体摇摆的频率调整呼吸,让身体与船体在同频摇摆中形成一个整体。瞄准镜里,准星与靶心重合的一瞬间,他果断击发,成功命中。
7月16日上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参加“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各国参赛队员展开激烈角逐。图为中国参赛队员进行“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课目竞赛。侯崇慧 摄
“融入实战背景的竞赛课目,实现了赛场与战场的无缝对接。‘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课目就是我们结合遂行多样化任务实际设计的新课目。”谈及设计理念,“守正创新”是王帅龙口中的高频词:竞赛紧盯未来战场拓展延伸的方向,在追求卓越中设置高难课目,这体现了对未来反恐狙击作战的前瞻思考和主动设计。他告诉记者,在劈波斩浪中寻求制胜一击,已成为现代狙击手必须跨越的新门槛。
和队友配合打出好成绩的中国选手朱家红难掩喜悦,不只是因为排名,更多的是看到了狙击训练的突破方向。他们结合担负任务特点,在复盘中已经在延伸思考“以动制动”“以静制动”等多种典型场景狙击训练方法,准备将这些在赛场上获得的启发带回去跟战友交流讨论。
“实战场景的深度‘复刻’,让瞄准镜里的‘战场’更加清晰。”朱家红深有感触地说,瞄准未来战场,强化专攻精练,才能让每一颗子弹穿透战场的迷雾,直击制胜的“靶标”。
对此,突尼斯选手阿米尔·阿南有着相同的感受。经过“人机协同隔障狙击”课目比拼,他觉得,“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称得上是一场战斗”。
“这里的每一颗子弹都精准锁定‘战场’。”阿米尔·阿南通过场边翻译告诉记者,这个课目既挑战射手对各种目标的快速捕捉、判断识别和临机协同能力,又极大考验心理素质和抗干扰能力,真有种实战的紧张感。他们通过赛后分析存在的问题,也积累下了一份宝贵的实战经验。
7月16日上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参加“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各国参赛队员展开激烈角逐。图为工作人员与古巴参赛队员交流射击心得。侯崇慧 摄
(中国军网乌鲁木齐7月16日电)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