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木雷动震城垣——中国古代撞击类攻守城器械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17 09:03:23

  巨木雷动震城垣

  ——中国古代撞击类攻守城器械

  ■曹 波  

根据史料绘制的带有防护设施的冲车。资料照片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城门因其特殊地位,成为城池攻防战中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作为城池出入口,城门结构相对城墙更为薄弱,自然成为攻城方的首要攻击目标。为有效突破城门防御,古人发明了多种撞击类器械。有意思的是,守城方也会巧妙利用这类器械,转而破坏攻城方的云梯、临车等器械,形成“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战术对抗。

  冲车作为撞击类攻城器械的典型代表,其雏形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攻城士兵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直接肩扛撞木冲击城门。随着春秋时期车辆制造技术的进步,古人创新性地将撞木与战车相结合,由此发展出最早的冲车形制。这一时期主要形成了两种冲车典型结构:一种是在车首安装尖形撞头,由士兵推车撞击;另一种是在轮式底盘上固定多根绑成一捆的大木,通过增加重量来增强冲击力,其中一根大木头部伸出车首作为撞击部位。《墨子·备城门》记载的“攻御十二法”将冲车纳入攻城战术体系,足见其重要性。战国时期,冲车顶部加装了覆盖多层生牛皮和铁叶的防护结构,能有效抵御箭矢、落石和火攻。这一基本形制延续至宋朝,其间虽有对冲车尺寸、材质等局部改进,但未出现实质性创新。比如,汉朝时期,古人通过在撞锤头部包铁来增强破坏力。《通典》记载的唐朝冲车“以八轮车载巨木,以铁叶裹其首”,体现出冲车大型化趋势。宋朝《武经总要》描述的冲车,“外蒙牛皮,络以铁叶”“以四轮车座架梁,悬巨槌于梁中”,则主要强化了防御系统。在实际作战中,冲车若使用得当仍具强大威力。公元546年,东魏丞相高欢率军围攻西魏玉壁。攻城期间,高欢采用冲车集群强攻,“车之所及,声震天地,城壁尽摧”。虽然西魏守将韦孝宽通过“随毁处立木栅”的动态防御策略最终守住了城池,但冲车展现的破坏力确实令人震撼。

  守城作战中同样会使用撞击类器械,相比攻城用的冲车,其结构要简单得多。从古代典籍记载可见其发展脉络:战国《墨子》记载的“悬门沉机”,即在城门洞顶悬吊撞木,以砸击破门而入的敌军及其攻城器械;西汉《淮南子》描述“悬冲槌于城牒,引索撞之,梯折车毁”;唐《通典》则记载“悬巨木槌于架,挽索四摆,击梯首则折”。这些记载表明,守城时通常是在城上设置固定锤架,通过绳索悬挂巨型撞锤,由士兵拉动撞击目标。宋朝时期,这类器械得到显著升级,发展出“撞车”这一新型器械。《武经总要》守城篇中记载:“撞车上设撞木,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从,伺飞梯临城,则撞之”,实现了从固定式到轮式可动式的重大改进。据该书描述,这种器械是在四轮台车上两侧各竖一根巨木作为支架,顶部连接横梁,梁下悬挂大型撞锤,既可摆动撞击又可机动防御,且这种轮式撞车既可用于守城,也可用于攻城。

  明朝以后,随着火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冲车等攻守城器械,由于难以抵御火器的猛烈攻击而逐渐丧失了战场作用,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