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英雄下夕烟
■李星杰
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是军人,但毛泽东同志说没有他们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有这样一群英雄,他们不穿军装,但朱德同志赞扬他们,是很会打仗的最雄伟的后备军。
名者,实之宾也,声之谓也。这支队伍,寓兵于民;这群英雄,亦民亦兵,他们有一个光荣的名字——民兵。
抗日战场上,有这样一些民兵,“用兵打仗方法活”。
“转战深山,灵活又机动,山林里展开麻雀战,牵着那敌人,叽里咕噜,呜哩呜拉,忽西又忽东……”河北省曲阳县,民歌《太行勇士李殿冰》,讲述着“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的故事。
机智灵活,像麻雀一样忽聚忽散、时东时西,是李殿冰带领民兵打击日寇的一个显著特点。1941年秋,千余日伪军侵犯口头村和中佐村,李殿冰带领民兵抄小路上山后,居高临下毙伤敌5人,后又将敌引向老母庙附近,再次出其不意毙敌30余人。抗战期间,李殿冰带领民兵打了许多这样漂亮的麻雀战,仅反“扫荡”期间就参战27次,毙伤日伪军267人。因作战有功,李殿冰被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获“太行勇士”匾额。
善打地雷战的“爆炸大王”于化虎、让敌人在地道战中“稀里糊涂丧命”的肖德顺、破击战中的“道桥克星”乔山流……一名八路军指挥员称赞这些直接上前线的民兵:“用兵打仗方法活,深得不少毛主席游击战的精髓。”
抗日战场上,有这样一些民兵,“是打鬼子的好帮手”。
“割电线,挖公路,气得鬼子哇哇叫;送军粮,运棉衣,姚队长是顶呱呱……”在太行山区,这首广为传颂民谣中的姚队长,指的是“抗日民兵英雄”姚成宝。
支持八路军作战,姚成宝的态度明确坚定:“八路军需要咱民兵做的事,咱就是丢了命也要干。”1941年冬,接到将5000公斤粮食运到庄果峪的任务后,姚成宝挑选70余名民兵,每人赶两头毛驴,驮着粮食夜间赶路。通过蒋福山日伪据点时,为不被敌人发现,大家把驴蹄子裹上棉絮用布包好,自己则脱下鞋子,冒严寒、踩石砾,赤脚前行。1942年初,姚成宝再次带领栲栳山民兵突破日伪军封锁,将400匹棉布送给平谷县的八路军。
八路军将士过河,他们主动做船工;新四军官兵受伤,他们就是“阿庆嫂”;前线需要挖战壕,他们争着当劳力……对这些在后方不遗余力支援作战的民兵,《解放日报》在《晋察冀的民兵》一文中赞扬道:“民兵可顶事哩,劳武结合,筹钱送衣,照顾伤员,是打鬼子的好帮手。”
抗日战场上,有这样一些民兵,“爱军情谊比海深”。
“有一支歌儿唱红了沂蒙山,有一群女儿随着那歌儿传……沂蒙是山,女儿能担一半;沂蒙是水,女儿心是源泉……”说起女民兵抗战,“沂蒙是心底里最强的震撼”。
“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拥军支前群体“沂蒙六姐妹”……蒙山巍巍,沂河滔滔。抗战期间,在这鲜血浸润的红色沃土,无数女民兵缝军衣、做军鞋;无数女民兵抬担架、救伤员。一名作家感慨:“文章讲究有详有略,但每一个沂蒙女民兵的故事,不能略写,她们让我们感动、感叹、感激,敬佩、敬仰、敬畏。”
情动于心,歌以咏之。1941年,民谣《红云嫂》这样赞扬沂蒙女民兵:“月照石碾吱呀转,嫂推军粮汗透衫。忽闻村头枪声急,撂下碾杆,提起火药罐,飞身跃上蟠龙山……”新四军《拂晓报》则这样诗赞女民兵:辫梢系红绳,腰间别手榴。火线拾伤员,背驮如山走。枪炮声中唱秧歌,要救同志九十九!女民兵,爱军情谊比海深……
历史的起点或许并不明亮,但不停发展会让它的延长线发光。1960年,罗荣桓同志在中央军委第一次民兵工作组会议上指出:“我们是靠民兵起家的。”今天,我国民兵队伍建设驶入转型发展快车道:结构实现转型,功能实现转变,初步实现由庞大走向强大、由精干走向精锐。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1958年10月1日,民兵队伍第一次在国庆阅兵中接受检阅。今年9月上旬,民兵方队将首次参加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阅兵活动。风起云涌,气壮山河,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显示,也是昭示,在信息化智能化战场上,民兵队伍一定能够担当重任,成为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人民军队的强大后盾、战争勤务的有力助手、赢得胜利的强大力量!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