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诘问 多一点肯定
■黄建建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小云
“完成得怎么样?”“上级反馈如何?”“明天还用去吗?”这天,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班长吴伟鹏带领战友外出执行任务归来,刚一走进连队大门,就被连值班员余聪拦下,接受连珠炮似的追问。
“都不先关心一下大家,眼里就只有工作?”吴伟鹏原本想主动汇报工作情况,可听了余聪的“三连问”后,禁不住不冷不热地回顶了一句,便带着大家径直往宿舍走,留下余聪在原地尴尬不已。
一向沉稳的吴伟鹏不是故意挑理。这次任务,战士们连续干了两个多小时,衣服被汗水浸透,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被连值班员拦住一通问,渴望认可和关注的内心当然有些不舒服。
碰了“钉子”的余聪也有些气恼。作为连值班员,他关心工作情况是分内职责,而且他也不是不关心战士们,考虑到大家回来晚了可能耽误饭点,他专门叮嘱炊事班预留饭菜,还提前打开电热水器为大家准备好洗澡水。
那么,一件小事,为何两头烦心?
无独有偶。上周,旅里组织教育,担任连值班员的班长李洋洋负责集合整队,眼见大家动作有些迟缓,便气呼呼大喊:“后面的人利索点,看齐的动作要领不会吗?”活动结束后,队伍刚解散,几名站在队尾的战士忍不住“吐槽”:动不动就批评人,说话就不能和气一些?
随后,在连队组织的“爱心小纸条”活动中,很多战士写道:建议连队干部说话少用诘问追问、多些客观陈述,别一张嘴就带着火气……
这引起了连队指导员孙义的重视。他细细想来,在干部骨干带兵过程中,类似现象还真不少:战士训练成绩不理想,会被问是不是不够努力;内务标准低,会被问是不是态度不够认真;安排工作没落实,会被问是不是没仔细听要求……
在行政例会上,孙义引导干部骨干围绕这几类现象展开讨论。有人分析是沟通方式不恰当,有人坦言是看问题有些片面……孙义因势利导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的官兵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同时也对外界评价很敏感,内心渴望被关注、被赞赏。带兵人如果说话不注意,就可能伤了他们的心。”
经过一番讨论,连队干部骨干达成共识:要注意改变工作方式,充分了解情况后再开口讲评;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轻易下结论;要多陈述事实,不要动辄批评人。
不久后,余聪再次担任连值班员,他在安排工作时注重帮助解决大家遇到的问题困难。而李洋洋在组训和管理工作中也多了耐心细心,与战友们相处更加融洽。最近,上级组织班战术考核,战士们在一天一夜的连贯作业中难免出现差错,该连干部骨干不急不躁,带领大家及时改正、顽强拼搏,全连综合成绩排名位居全旅前列。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