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评问题别老翻旧账
■陆军某旅某营某连指导员 张 哲
“朱东亮被评为新一期‘执勤标兵’,大家要向他学习……”前不久的一次点名,我对战士朱东亮提出表扬。看到朱东亮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的思绪不由地飘到了半个多月前——
那段时间,连队组织装备维修。一天,班长临时交给朱东亮一项维修任务,为了按时完成,朱东亮一门心思铆在岗位上,全然忘记自己还得去宿舍楼站岗。
在战友的提醒下,朱东亮急匆匆地跑向哨位。由于距离换哨时间不到5分钟,朱东亮就没顾上换掉沾着油渍的衣服和鞋子。
好巧不巧,朱东亮才换完哨,就碰上纠察路过宿舍楼前。结果可想而知,他因军容不整被通报批评。
当晚,我点名批评了朱东亮,他当场表示认识到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
此后,为了提醒大家在站岗执勤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尤其不能忽视仪容仪表这些细节,我频频让朱东亮“现身说法”。效果很不错,我经常看到战士在军容镜前仔细检查,连队也没再收到相关通报。
然而朱东亮的表现却越来越反常。不仅与战友们沟通少了,而且课余时间总是独自待在宿舍,就连平时最喜欢的篮球比赛也不参加。
一天晚饭后,我找到朱东亮了解情况。原来,我常拿他当“反面教材”,让他感觉自己是连队里的“异类”、战友眼中的“笑话”。
“没想到自己的做法,给他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心理负担。”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此前,在我看来,用身边典型案例警示官兵,时不时紧一紧遵规守纪的“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我忽略了当事人的内心感受。随即,我向朱东亮道出了自己的用意,表示并非刻意针对他,还对他近期的执勤表现予以肯定。
当周的连务会上,我特意将此事抛了出来,引导干部骨干谈谈看法。最终,大家一致认为,用战士案例讲评问题,要“对事不对人”,不能让当事人背上思想包袱;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分寸,不能老翻旧账,教训必须吸取,但别总是揪住一个人、一件事不放。只有这样,警示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此之后,针对出现过错的官兵,连队骨干们尽量进行私下批评教育,将其作为教育警示案例使用时,也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朱东亮恢复了往日的自信,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训练中。近期,连队又接到一项新任务,朱东亮第一个找我报名参加。
(本报特约通讯员王轶整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