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踏访陈庄:大道如砥,作风如磐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31 10:11:19

踏访陈庄:大道如砥,作风如磐

■解放军报记者 赵 倩

灵寿,中山之故都,冀西之明珠。抗战烽火中的灵寿,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未至,灵寿县国民政府官员已携带提前催征的下年度赋税,仓皇撤逃;10月,驻守县城的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灵寿沦入敌手……此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没有踏上灵寿土地。

华北危急!为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赴敌后。1939年5月,多次转移的晋察冀边区政府,驻扎至仅与灵寿县城相隔约50公里的陈庄。此后,日军多次在灵寿县境内进行大规模“扫荡”和“蚕食”,我党我军带领人民群众顽强奋战,陈庄一带始终是晋察冀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

被国民党抛弃和丢失的国土,却被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人民军队筑成攻不破、打不垮的敌后堡垒。这一结果,绝非历史的偶然。

抗战胜利仅3年多,1949年5月,上海的黎明中,老百姓惊讶地发现:夜间进城的解放军官兵露宿大街小巷,并没有打扰梦乡中的市民。此情此景,令他们断定: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一个又一个“再也回不来了”的故事,给我们留下历史的追问和启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怎样影响了民族的前途命运?

陈庄歼灭战陈列馆。安云飞摄

向光明大道前进,艰苦奋斗,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沿着柏油路乘车前行,秀色的山岭在窗外掠过,昔日战斗印记已被层层绿荫“抚平”。记者来到了横山湖东岸的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步入展厅,玻璃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将记者的思绪拉回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1939年9月25日至30日,贺龙率领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陈庄成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创造了山地歼灭战的光辉范例。但是战斗中,来自我军将士手中的这把刺刀,无论硬度还是韧度,都无法与制作精良的日军刺刀相比。”陈列馆讲解员高素琰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由于技术条件有限,我军的刺刀经过一次白刃格斗后往往弯曲变形,很难继续使用。”

那是何等的艰苦卓绝——“第120师奔赴抗日前线时,哪怕是这样工艺粗糙的刺刀,8200余人也仅有53把。”

艰苦卓绝又何所惧——“第120师独立第1旅第2团战士饿着肚子连续作战了2天,鲁柏山上的几次白刃战,官兵们拿手中能用的一切替代品作武器……”

“提起共产党军队,当时人们的形容是‘小米加步枪’。殊不知,对于抗战前线的我军官兵而言,就连‘小米’和‘步枪’也是何等珍贵!”高素琰感慨地说。

记者随高素琰来到陈列馆内的一个仿真空间,它复原了昔日的战斗场景——泥泞的山野间,我军官兵即使手无寸铁仍怒吼着冲向敌人。

高素琰动情讲述着战斗往事:“枪打坏了,就用石头砸,子弹打完了,就抱住敌人用牙咬。激战6天5夜,歼敌1380余人,陈庄战斗最终取得大捷!”

放眼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无论哪个阵营,都找不到这样一支艰苦作战的部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晋察冀边区一度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境地,高素琰告诉记者,当时的陈庄一带,不仅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就连八路军部队也没有粮食了,只能靠采摘树叶来勉强充饥。聂荣臻果断下发训令,要求部队不得在村庄方圆15里之内采摘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军民一心,在“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渡过了难关。

一遍又一遍讲述这些抗战故事,高素琰的内心被深深触动:“艰苦的环境从来不会天然地激发出热血激情,是什么力量鼓舞着我军将士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舍生忘死地冲锋?”

这也是敌人曾经的疑问——抗战时期,日军的研究资料中,共产党的名字一天天重要起来,敌人开始深入剖析这支此前并未被他们放在眼里的队伍。

高素琰告诉记者,《朝日新闻》曾发表的《中共军内幕分析》一文中提到:“共军的境遇是极其艰苦的,要克服物质上的匮乏,对抗恶劣的环境,必须有超乎常人之外的坚强意志和严密组织。”

“向光明大道前进,艰苦奋斗,胜利是属于我们的。”高素琰说,这是1939年9月,毛泽东同志写下的题词。因为内化于心的信仰信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创造了“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劣势胜优势”的非凡战绩,以及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

时间向前,奋斗不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复电延安人民时提出一个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10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我们一茬接一茬奋斗下去。灵寿县人武部侯科长告诉记者,今年初,灵寿县入伍的新兵中,大学生占比超过90%,近半数主动申请奔赴艰苦地区部队服役。

“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事实证明,艰苦奋斗的姿态,我们保持住了,并将在党的领导下永远保持下去。

带头吃苦、冲锋在前的共产党人,才能引领中国走向希望和未来

陈列馆中,一张张凝固着黑白光影的旧照片,触动着往来者的心灵。

展板上的两幅影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幅画面里,几名战士正在阵地伏击,身上穿着薄薄的棉衣。另一幅画面中,正在山间勘察地形的120师师长贺龙,身上只是一件灰布单衣。

陈列馆馆长李学彦解释道:“那个年月,棉衣对部队来说是紧俏物资。平日的生活中,领导并不比普通一兵穿得好。”

李学彦告诉记者,早在1928年,朱德就写过一副春联:“红军中,官兵伕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我军官兵坐在一起,你可能分不出哪个是官,哪个是兵,因为所有人践行“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好作风。

李学彦讲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共产党军队“官兵平等、精神饱满、斗志高昂”的精神风貌,曾让访问华北敌后战场的美国军事观察员卡尔逊感到耳目一新,他甚至将这种做法带回本国部队——日常训练中,他与普通士兵一样站岗值勤、排队打饭、露宿野外、背着挎包和武器参加急行军;每周五,大家召开民主讨论会,每名士兵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诸多的‘一致’中,又有‘特殊’——打起仗来,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说着,李学彦望向独立一旅参谋长郭征的照片,“与日军的数次交火中,郭征始终位于前沿阵地。对敌人发起总攻时,在距离日寇仅五六百米处,他不幸中弹牺牲。整个战斗中,还有许多指挥员跳出战壕喊着‘跟我上’,负伤不下火线直到英勇牺牲。可以说,没有‘关键少数’的视死如归,就没有‘绝大多数’的勠力拼杀,更没有陈庄战斗的胜利。”

缓步行至一面写有英烈姓名的石墙,李学彦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陈庄战斗中,我方伤亡584人,其中党员387人,各级干部124人。

带头吃苦、冲锋在前的共产党人,才能引领中国走向希望和未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了解共产党军队,“最好方法也许是用统计数字”。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围剿”中,他就得出结论:“红军军官伤亡率往往高达百分之五十”。

敌人对此十分忌惮。日军一份作战纪要中记载:“在共产党的军队里,领头的全冲在前面,这样的队伍非常难对付。”

历史远去,硝烟散尽,陈列馆东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下,英雄长眠在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跟我上”的呐喊跨越时空,化作后来人向战冲锋的战鼓——

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山谷,陆军某合成团展开机降训练,营长连长领衔“空中第一跳”;航程数千公里,空军航空兵某旅实施远程跨区机动训练,旅长担纲长机机长,机群编队起飞,壮志凌云……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今天的中国军人和昔日的战斗英雄完成了“精神同框”。

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能否践行和保持优良作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夏日的北京,记者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寻找更多有关陈庄战斗的史料记载。

印着文字和图表的纸页在眼前翻动,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回拨至80多年前。

“有些冲锋的组织与准备表现好多弱点,如不注意火力的援助……有些干部的指挥位置仍不适当,不注意掌握部队……射击纪律、射击指挥都有好多弱点……”记者又一次回顾这场“模范歼灭战”发现,7000余字的《陈庄战斗详报》里,对于冲锋时的不足表现记录了千余字。

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胜利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因而每一场战斗后,对形势、经过、结果等进行冷静观察和客观判断十分必要。一支队伍胜不敢骄、败不会馁,鲜血才不会白流。

这一难能可贵的清醒,可以从时任第120师第358旅旅长张宗逊对战斗的深刻剖析中窥见:“……我们是胜利了!但我们不应忘记,敌人对我们的进攻战术,每天都在进步中,像进攻陈庄的这样的战法将会继续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应在不断的胜利中,来研究敌人的战术及我们的对策。”

如果说作战后的反思是一种自省,那么作战中战略战术的运动与变化,同样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审视。档案馆工作人员分析:“狡猾的敌人在进攻和逃跑时反复制造假象,我军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及时‘修正’打法,依托有利地形诱敌深入,同样体现了反复‘自我敲打’的思维境界。”

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在整风运动中提出,领导干部“要反复研究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历史、自己现在的工作,好好地反省一下”,甚至要“强制地省察自己”“多想自己缺点”。

今天,当我们追忆8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回望党和军队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历程,或许应该深思:“走了这么远,我们有没有忘了出发时的样子?”

犹记得,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到延安考察时袒露了对未来的忧心:“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环境的“渐渐好转”,并不意味着精神可以“渐渐放下”。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能否践行和保持优良作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太行山下,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毕业学员李玉超,曾和同学们在现地教学活动中寻访陈庄等地,人民军队历经的艰难困苦令他们震撼:“那些年,部队的枪械弹药非常少,有的队伍规定,每个战士每次战斗只能打3发子弹,为了迷惑敌人,一些战士甚至常常将秸秆切断插在子弹袋里。今天,我们的武器远比过去先进百倍,但这并不代表胜利一定会属于自己。作为一名军人,一刻也不能懈怠。”

自我革命的勇气,来自对历史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的深刻忧患。我们告别饥寒交迫,过上安定的生活,然而,诱惑也在时刻考验着今天的党员、军人……只有坚持打作风建设的“持久战”,我们才能守住精神的“根据地”,才能实现强国强军的伟业,才能始终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融媒体报道★

素材支持:狄淼森、苗 雨、彭善宇、王 舒、屈凯明、孟 峰

融媒文案:何 星


作者:赵 倩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