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赢”还要“打得巧”
■张西成
某部参加上级组织的对抗演习,旗开得胜。复盘会上,指挥员却认为部队虽然打了胜仗,但付出成本太高、代价太大,还需要下大力探索自己损失最小、总体效益最大的战场制胜之道。这一认识值得称道。
战争是生与死的较量,制胜是唯一目标也是终极目标。但因付出的成本代价不同,就有了“全胜”与“惨胜”之分。实践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攻取同一类目标,有人不费吹灰之力,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差别不在攻取目标的难易上,而在所用战法及策略的优劣上。
西方有个著名谚语,叫作“皮洛士式胜利”。作为古希腊伊庇鲁斯的国王,皮洛士与罗马人、迦太基人打仗,赢得一系列战斗,但同时也遭受重大伤亡,损失了一大批骨干力量,以至于他的军队越打越弱。战争结束后,当有人向他祝贺胜利时,皮洛士一声叹息:“要是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就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回国了。”这句谚语启示我们,指挥员领兵打仗如果不注重探寻战场制胜优质解,即使战胜了对手,自己也会付出巨大代价,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在二战中,美军攻打日军在太平洋上占据的一个叫贝蒂欧的小岛,本以为唾手可得,没想到却在这个仅1平方公里的珊瑚岛上受到“近似灾难”的重创,伤亡近4000人。美军立即停止所有行动,在一个荒岛上,模仿修建了贝蒂欧岛上的工事后组织部队推演。其结果令人震惊——如果还这样打下去,还会有更大的伤亡。在进与退两项均不可取的情况下,他们进行了新的选择,提出了著名的“蛙跳战术”,即跳过那些蛛网状的海岛防御体系,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部位。这一战术既最大限度避免了人员伤亡,也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柳暗花明又一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战争愈来愈呈现出智谋、智控、智胜特征,而且向着更加精确、精准、精细化方向发展,精算一切代价、珍惜一切代价已成为必然趋势,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式做法已不合时宜。指挥员要清醒认识到,先进的武器虽然威力巨大,但毕竟成本高昂;牛刀杀鸡固然很好,但不能不讲刀法,要在确保“打得赢”的同时,追求“打得巧”。
千方百计探寻战场制胜优质解,是我们练兵备战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然而在平时演习训练中,个别单位却不大注重对战场制胜优质解的思考与探寻。演习过后,很少有人过问:目标摧毁了,是不是代价最小?打败对手了,是不是招法最好?复盘总结,有的只讲出动了多少兵力、不讲节省了多少人力;只讲命中了多少目标、不讲消耗了多少弹药,等等。这种总结自然难以找到战场制胜优质解,难以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拿破仑说过:“任何出色的战争,都是讲求方法的战争。”方法选择科学可以使作战事半功倍,方法选择失当则可能使作战一筹莫展。探寻练兵打仗、领兵打仗的优质解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场大考验,不仅需要“硬碰硬”,更需要“谋中谋”。在充满万千变化的战争世界里,通往制胜之路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一定有一个优质答案等待我们去发掘;从来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应有对完美解决办法的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