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集团军某旅侦察二连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环境——
因人施策挖潜 培养岗位尖兵
■董子萱 王若龙 解放军报记者 刘 敏
前不久,记者到第81集团军某旅采访,很多官兵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侦察二连,一时激起了记者的好奇。
到达该连后,指导员宋永帅把记者带到荣誉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立功墙。“过去3年,我连官兵荣立4个二等功、11个三等功,还有6名战士提干……”宋永帅自豪地介绍着。记者感到,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如何取得的,确实值得探究一番。
漫步来到训练场,记者看见一名新兵双手紧握绳索,两腿一收一蹬,奋力向上爬升。
宋永帅告诉记者,这名战士叫张建奥,是全营新兵中第一个爬绳“登顶”的战士,展现出较高的素质潜能,现在已经成为连队重点培养的对象。
在该连,像张建奥这样的新兵并不在少数,不仅是因为连队有“训练要争先、比武拿名次”的传统,更因为有一批侦察尖兵立起精武标杆。班长陈龙伟,就是其中的代表。
“陈班长曾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摘得桂冠。一次实兵对抗训练,陈龙伟主动请缨担负‘敌’后侦察任务,抢着完成难度最大、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谈起自己的班长,张建奥赞不绝口,眼神里满是崇拜。
“为了成为像陈班长一样的侦察尖兵,张建奥没少跟学、加练,战术动作、战斗体能等都有了明显进步。”宋永帅说,有陈龙伟这样的班长骨干带头,许多战士都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为目标,一门心思提升能力。
但是,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素质要求高、专业难度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宋永帅介绍,连队主官和班长骨干会反复考察每一名新兵的表现,结合本人意愿和岗位需要制订“成长路线图”,进行精细化培养。
在此之前,该连对于人才培养,一直有着这样的考量:“侦察兵作为‘尖刀上的刀尖’,其优势不在多,而在精。”
因此,连队党支部大力推进“尖刀班”组建,却引起了不解和争议——“好苗子都进了‘尖刀班’,其他班怎么办?”那段时间,连队主官顶着压力,听取建议,一步步完善“尖刀班”动态进出机制,人才建设才步入正轨。
这让党支部一班人认识到,只有创造好的条件,官兵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挖掘自身潜能,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尖兵。
不同于训练尖兵在比武场、演训场上一展身手,连队的保障人员一度默默无闻。
在一次“互赞会”上,战士王梓萌的名字被提及的次数最多。那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对连队很重要。
当时,连队刚参加完上级组织的侦察班组连贯比武,载誉而归。大家纷纷提到,前期训练器材不足,是王梓萌主动到兄弟连队协调,保证了连队训练的正常展开。不仅如此,每天训练开始前,他早早将器材摆放到位,训练结束后,又默默地将器材清点收拢,进行维护保养。
“最开始,他的训练成绩并不是很突出,人也比较内向,但是对组织安排的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宋永帅介绍,鉴于王梓萌的一贯表现,连队决定让他担任器材保管员。虽然工作略显枯燥和琐碎,但大到训练器械,小到防护用具,他管理得井井有条。
用人长处,才尽其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侦察二连除了培养了一批比武尖子,还涌现出不少专业技术能手。
驾驶员复训第一天,一辆车就“趴窝”在营门口。二级上士雷军拿起工具箱直奔故障车辆,钻车底、查线路、拆部件,很快查明并排除了故障。
雷军是一名驾驶员,车技过硬,对车辆维修也很在行。他告诉记者,如今,连队人人都在绽放光芒。连年夺魁的金牌教练员、如“水中蛟龙”的泅渡能手、精通维修保障的“五小工”……听着雷军如数家珍,人才竞相涌现的图景在记者面前铺开。
“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在宋永帅看来,只有根据每名官兵的实际“量体裁衣”,为其精准“铺路搭桥”,才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让大家在军营沃土上实现人生价值、成就青春梦想。
作者:董子萱 王若龙 刘 敏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