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驻守的地方,承载军嫂长久的眺望,更是她们奔赴的远方。
每年暑期,随着军娃陆续放假,边关迎来了军嫂们的探亲季。她们一手拖着行李,一手牵着孩子,辗转数千公里,跨越山海奔赴爱人驻守的远方。在她们心中,爱人驻守的地方就是“家”。
烈日炙烤的戈壁,风沙卷着热浪扑面而来;海拔数千米的高原,稀薄的空气令人呼吸困难;漫长的车程、跋涉的艰辛,疲惫感浸透每一寸肌肤。哪怕再多困难险阻,也无法阻挡她们奔赴的脚步。在一个个军嫂心中,到边防探亲,是为护卫家国的丈夫送去一份安心。
走进军营,军嫂感受艰苦环境,读懂军人的使命和担当,对丈夫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军嫂们将思念带到边关,为爱人撑起一片天,让团圆有了重量,让奔赴有了意义。
每一次奔赴,军嫂都在用行动诉说:你驻守的远方,就是我奔赴的“家”;你肩头扛起的责任,是照亮我心灵的一束光。今天,让我们聆听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3位军嫂的探亲故事,感悟军人家庭的奉献与担当。
——编 者
军营里的团圆。
边关,军嫂远方的“家”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胡勇华
雷达站官兵在阵地眺望远方。
在雷达站团聚的军人家庭。
周末傍晚,官兵与探亲军嫂军娃联欢。
一名战士正在写日记。
家的味道
盛夏西北,阳光炙烤戈壁滩。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营区宿舍一层,一级上士苟顺军对着镜子整理军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爸爸,来接我们时一定要穿军装啊……”
几天前,妻子与他视频通话商量这趟西北探亲之行时,儿子稚嫩的话语,仿佛又一次在他的耳畔响起。苟顺军下意识望向墙上的钟表,恨不得立即飞到妻儿身边。
同一时刻的长途汽车上,妻子田小星望着车窗外荒凉的戈壁滩,儿子依偎在她的臂弯熟睡。想象着即将到来的团圆时刻,她希望时间的指针转得快些,再快些。
从江苏老家到西北戈壁,田小星一手拖着行李、一手牵着儿子,乘飞机、坐火车、搭汽车……娘儿俩把各种交通工具搭乘个遍。抵达雷达站驻地车站,团圆就在眼前,一路的颠簸与艰辛,仿佛化作灿烂的阳光。
车门打开,田小星牵着儿子走出车门。苟顺军早已等候多时,见到径直冲上来的儿子,他亲昵地一把抱起。
扑面而来的热浪,让田小星感受到西北戈壁的“热情”,就像此刻爱人脸上绽放的笑容。苟顺军走上前,接过妻子手中的行李,一家人开心地向营区走去。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对田小星来说,团圆在这一刻终于具象化了。
夫妻俩结婚多年,几乎每年夏天,田小星都会到雷达站探亲。她常说,西北戈壁是丈夫驻守的地方,不管多远,她也要奔赴这个远方的“家”。
探亲期间,田小星每天起得很早,一边看着苟顺军和战友出操、训练,一边下厨为战友烹饪各种家乡美食。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她在雷达站还有另一个“身份”——“编外卫生员”。
每年来队探亲,田小星都会为战友普及常见病防治知识、教授外伤处置方法,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磕磕碰碰,也总向她请教、请她帮忙。
连队有很多北方战士,喜欢吃面食。为此,作为江苏人的田小星在网上关注了好几位美食博主,学习包饺子。
经过反复练习和苟顺军的鼓励,她包的饺子越来越好,皮薄馅大、味道鲜美,深受战士们欢迎。“有嫂子在,菜里总有家的味道。”一位雷达站刚下连的新战士,专程为田小星赠送了一件 “五星根雕”,并附赠言,“您让我们离家千里,也能感受家的温暖。”
新兵的这句话,让田小星红了眼眶。那天深夜,上级下达紧急命令,苟顺军和战友进入战斗值班状态。
听着装备轰鸣,感受阵地的硝烟味,田小星躺在床上久久无法睡去,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能为新战士做点事,她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探亲的日子渐渐进入尾声,一家人更加珍惜团圆的每分每秒。他们带着儿子在戈壁滩漫步,看着夕阳将天空染成绯红。
田小星拿出手机,拍摄了一张风景照,她与丈夫相约——记住这一刻的美景,记住幸福团圆的时刻,无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都要相互扶持,携手为生活涂抹绚丽的色彩。
信中的牵挂
顶着烈日,雷达技师王开宝专注地擦拭雷达装备。汗珠从他的额头滑落,作训服上的汗渍见证着他的辛勤付出。
手机屏保上,王开宝珍藏着他和妻子秦方的合照,每次打开手机翻看相册,就想起两人团圆的日子。
秦方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王开宝的高中同学。高中毕业,他们各自考上心仪的大学。大二那年,王开宝毅然投身军营,从此俩人开始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异地恋。
在这个通信发达的时代,他俩却选择用书信传递思念。大学时,秋天的树叶飘落在教室外的长椅上,秦方想起王开宝临行前专程来看自己,一起坐在那里聊天的场景,决定给远方的恋人写一封信:“还记得教室外的长椅吗……”
那年冬天,王开宝调入雷达站任职,第一次见到西北戈壁的漫天飞雪,他在给秦方的回信中写道:“这里的雪一下就是七八天……”
书信中带着墨香的文字,成为他们穿越时空的情感纽带,直至二人走进婚姻的殿堂,直至宝贝儿子的降生。
最近的一封信,秦方一并寄去儿子的画作,王开宝则附信寄回戈壁滩上的玛瑙石,互赠的“礼物”,记录了他们跨越山海的爱情。一封封书信,也成了他们这个家庭,从无到有、携手前行的见证。
那年夏天,秦方带着儿子踏上前往西北戈壁的探亲旅程。火车在荒漠中穿行,儿子趴在车窗上,好奇地张望着窗外的世界问道:“妈妈,爸爸驻守的地方远吗?”
“远。”秦方摸着儿子的头问道,“可那里是爸爸驻守的地方,我们去不去?”小家伙点点头,秦方欣慰地笑了。
列车抵达驻地,秦方带着儿子走出车站。儿子一眼就认出身穿军装的爸爸,蹦跳着奔跑过去。
望着父子相拥的一幕,秦方的眼睛湿润了。这一刻的团聚,她已经期待了许久。
探亲的日子里,秦方发挥自己的教师特长,利用点滴时间为准备考学的战士辅导文化课。在年轻战友的眼中,她看到了奋斗的决心,也看到了希望与期待。
秦方对王开宝说,能为战友追梦尽点绵薄之力,是她这次探亲做得最有意义的事。
理解与包容,是许多军人家庭维系感情的“秘诀”。丈夫在西北戈壁守防,每到部队探亲一次,秦方都觉得对丈夫的理解更多了一分。
探亲期间,恰巧赶上秦方的生日。那天,连队俱乐部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彩色气球拼成“爱心”的图案,衬托着战士们从百里外采来的骆驼刺花。在战友们清唱的生日歌声中,秦方和王开宝一起吹灭生日蜡烛。
秦方希望每个生日一家人都能团圆。她在心里提醒自己,以后有机会,要把这个心愿写在给王开宝的信中,永远珍藏在夫妻俩的“爱情信笺”中。
那天,王开宝亲手采摘了一袋沙枣,在阳光下晒干。
沙枣散发出香甜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也飘进了他们的心里。这份来自戈壁的香甜,将陪伴着秦方和儿子,踏上返乡的路途。
团圆的重量
阳光洒在营区,当军嫂蔡云杰带着刚满3岁的儿子,出现在营区门口时,一级上士樊堂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周前,她还和樊堂商量,今年夏天恐怕没法来探亲了。
时间回拨到半个月前,儿子突然发烧,蔡云杰一直守在儿子身边。樊堂担心娘儿俩一路饱受路途颠簸,身体会吃不消,便提议取消探亲计划。
站在营门口,樊堂看着妻子脸上的笑容。他知道,这是妻子故意要给自己一个“惊喜”。然而一家人刚刚团聚了一晚,一场突发的险情不期而至。
翌日中午,警报声突然响起。全体人员紧急集合,樊堂闻令而动,快速冲出宿舍楼门。那天狂风大作,阵地装备状态不够稳定。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在通往阵地的路上,樊堂和战友手挽手奋力前行。
阵地之上,雷达天线被风吹得发出吱呀声响。作为“金牌技师”的樊堂,带领大家分散在转盘四周检修设备,风越刮越大,为了便于操控设备,樊堂索性脱下了手套。
“一、二,一、二……”不知谁喊起口号,大家齐心协力用劲,经过一番鏖战,将天线牢牢固定。任务完成,樊堂才发现掌心已被磨出一道血口子,回到宿舍,他不敢告诉妻子。
可这怎能瞒过妻子的眼睛?
蔡云杰含泪给樊堂涂药,他却一直笑着安慰妻子:“一点皮外伤,不碍事。”
这次任务,让蔡云杰对丈夫的日常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有时候和樊堂闹别扭,她还满腹委屈。有了这一次经历,感悟着戈壁上生活的种种不易,以及执行任务时的艰险,她终于理解了丈夫肩膀要扛起的千钧重担。她对自己说:“有什么委屈不能咽进肚子?”
夫妻俩这些年聚少离多,樊堂在这片戈壁默默坚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军人的担当。而她作为军人的妻子,又该以怎样的状态,为丈夫撑起一片天?
夜幕降临,戈壁的星空如同缀上了璀璨的钻石。
樊堂翻开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信仰的刀,比钢铁更锋利”。他经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想起白天,儿子隔着岗亭喊“爸爸”,那时他正在站哨,只能用眼神传递父爱。
回应着樊堂的眼神,妻子抱起儿子说:“爸爸在站岗,为我们这个家站岗,也为所有小朋友的家站岗。我们不要打扰爸爸,好不好?”
小家伙懂事地点点头。这一刻,正在执勤的樊堂,听着妻子的话语,心潮澎湃。
温柔的慰藉,相互的理解,让夫妻俩心心相连。蔡云杰告诉樊堂,儿子从小就比同龄人懂事些,因为他是边防军人的孩子。军人的坚强与勇敢,已融入孩子的血脉。
探亲的日子,蔡云杰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丈夫和战友的生活点滴:清晨出操的身影,烈日下开展战术训练的顽强,在阵地前的战位上执勤时挺拔的背影……
“这些记忆我会永远珍藏,等儿子长大,我会告诉他什么是军人的坚守。”蔡云杰说。
在这片戈壁滩上,蔡云杰也用她的探亲故事,诠释了何为团圆。
就像蔡云杰说的那样,团圆饱含着许多含义:有分别时的牵挂与理解,有在困难面前的相互支持;对于军人来说,团圆的美好时刻,是一家人共同的期待,也是他们选择坚守的理由。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为了给家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这几天,樊堂利用休息时间在戈壁滩上穿梭,搜寻一些形状各异的石头。
这些石头,在他眼中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他要送给家人“意外的惊喜”。从一个团圆走向下一个团圆,他的步伐越发轻快;从今天的坚守走向明天的坚守,他的步伐越发坚定。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